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更多>>

    随着自动导引、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对图像采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精准记录静态图像,还要能够灵敏捕捉场景中的动态变化。现有的动态与有源像素传感器技术集成了动态事件检测和灰度图像采集两种功能,但每个像素通常需要几十个晶体管和电路元件,且结构复杂、功耗高、集成难度大,同时面临高速时钟同步等工程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动静双感”电荷耦合光电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只需要一个器件单元,便可以同步实现动态与静态图像信息采集。该研究设计了“上下双光敏电容”的栅极结构。上层栅极通过... 详细 >>

  • 研究提出新型平面型面发光有机发光晶体管器件结构更多>>

    有机发光晶体管作为集成电流放大功能和发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电致发光器件,被认为是开发下一代变革性显示技术的理想器件基元。窄光谱电致发光器件在广色域显示、光通信和光诊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更逼真的图像、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特殊医疗诊断等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设计合成窄光谱活性材料或引入特殊的光学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降低半峰宽至20nm~40nm。然而,目前的有机发光晶体管的半峰宽值普遍集中在30nm~90nm,不利于实现广色域显示效果。因此,突破半峰宽低于20nm的技术瓶颈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董焕丽课题组和天津大学胡... 详细 >>

  • 14.0特斯拉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研制成功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出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磁体内孔直径164毫米、最高磁场强度14.0特斯拉。经测试,磁体达到预期技术目标,并且运行稳定。大口径高场通用超导磁体是大科学装置、高性能科学仪器、高端医疗装备、工业与特种装备等应用领域的重要设备。磁体提供的大空间高磁场环境可用于定向凝固/磁拉单晶等大块新材料制备、生物医学和物理化学研究、磁分离/感应加热等工业装备。科研团队采用铌钛和铌三锡超导线圈组合结构,结合铌钛超导材料的中场高电流密度和脆性铌三锡超导材料的高场高电流密度特性,优化了磁体的电磁结构和工程方案,提高了两种... 详细 >>

  • 研究实现毫秒级可集成量子存储器更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团队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方案,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的存储时间从10微秒级提升至毫秒级,突破了传统光纤延迟线的效率。光量子存储器是克服信道损耗、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的核心器件。光量子存储器规模化应用需实现器件的集成化,以达到小尺寸、低功耗的目标。自2011年以来,国际上已利用多种工艺在稀土掺杂晶体中制备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然而,由于集成器件中噪声难以滤除且存储效率受限,现有装置仅能实现在原子激发态的存储,存储时... 详细 >>

  • 锂硫电池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获进展更多>>

    锂硫电池以硫转换反应为核心,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成本优势,是下一代储能技术颇有潜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硫转换反应的动力学通常较为缓慢,限制了电池的实际性能。单原子催化剂尤其是新兴的高熵单原子催化剂能够提升硫转换反应动力学,但其背后的化学机制尚未明晰,常被简单归结为协同或熵增效应。这阻碍了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与性能优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前期研发高效锂硫电池催化剂的基础上,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方法,揭开了这一“黑箱”,在单原子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发现,中心金属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是影响催化性... 详细 >>

  • 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研制成功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发出一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rTMS)。rTMS重量小于3公斤,而性能与商用大型设备相当,这为rTMS技术在家庭、社区及自由行动中的全场景应用提供了新可能。相较于药物治疗,物理神经调控技术因副作用小、靶向性好,成为临床脑疾病治疗的利器。以深部脑刺激为代表的有创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等领域取得进展。在无创神经调控中,由于人类进化形成的头皮、颅骨、脑脊液、脑膜等多层颅脑结构,将脑组织层层保护,使得精确而有效的无创神经调控变得困难,这是神经调控领域中的难题。1985年,...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二十面体准晶体中发现反铁磁性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日本东京理科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真实的准晶体中发现了反铁磁性。这是自1949年...

单芯片皮秒级中红外激光器问世

据16日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集成在芯片上的皮秒级中红外激光脉...

能随意塑形的流体电池问世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

首个光控超导量子比特换能器问世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家团队近期开发出一种微波光学量子换能器,或称光子路由器。这种创新装置专为采用...

光子计算芯片可集成到传统硬件工作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独立研究论文介绍了两种光子计算芯片,与电子系统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电子芯片性...

月球尘埃模拟物制成太阳能电池

在最新一期《设备》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德国波茨坦大学团队报告了他们模拟月球尘埃制造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

我国科研人员攻克金属“不可能三角”

在金属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强度、塑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往往难以兼得。来自中国科学院...

新计算单元能模拟电子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超高效计算单元,能够模拟电子神经元和突触行为,为神经形态计算...

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隐形超导态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在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超导转变。当这些薄膜的厚度薄于6个原子...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毫秒级可集成量子...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

纳米结构铜钽锂合金弹性超强

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和理海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纳米结构铜钽锂合金。该合金是有史以来最具...

新模型阐释磁性材料“半冰半火”相态

据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官网25日消息,物理学家在研究亚铁磁材料的一维模型时,发现了一种“半...

新型光电子芯片能效和带宽创纪录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深度融合光子技术与先进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子技...

“全对全”互连设备展示高效远程纠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支持“全对全”通信的新型互连设备,可使网络中的所有超导量子处理器...

声子极化激元电激发首次实现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人员在创造新型光热材料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他们首次实...

机器人与“脊髓假体”首次无缝集成

瑞士NeuroRestore团队开发出一种先进系统,能够将植入式脊髓神经假体与康复机器人无缝结合,通过发出精确...

谢晓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攻...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一隅,存放着一枚特殊的奖章,那是我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先生...

科学家发现新型有机金属分子“锫茂”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领导的团队首次发现一种含有锫(Berkelium)的有机金属分子——...

实验证明动量空间存在“量子龙卷风”

德国维尔茨堡—德累斯顿卓越集群ct.qmat团队改进了原来的既定方法,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量子龙卷风”(即...

首款太赫兹频段光电调制器面世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首款能在太赫兹频段工作的调制器。太赫兹技术是6G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