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研究揭示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制更多>>

    全固态锂电池通过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并兼容高容量锂金属负极,有望实现远超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且能实现在极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然而,目前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锂离子传输稳定性及析锂(锂离子在电解质内部得电子被还原)引发的短路问题,仍是制约全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到目前为止,受限于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同步辐射X成像等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固态电解质短路失效的纳米尺度起源尚不明确。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王春阳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忻获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巨,在全固态电池失... 详细 >>

  • 可图案化及可修复有机高分子半导体研究取得进展更多>>

    有机高分子半导体的高分辨率精确图案化是构建有机电路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图案化可以减少单元器件之间的干扰并提升器件稳定性。与此同时,修复特性能够有效解决有机高分子半导体因超出弹性极限而导致的机械变形、性能衰退问题,从而提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将可图案化及可修复两种功能同时集成到有机高分子半导体中,有利于拓展有机高分子半导体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德清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发展了兼具可图案化与可修复两种功能的有机高分子半导体。该策略利用硫辛酸基团的动态共价二硫键,实现将光图案... 详细 >>

  • 有机螺环基团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研究取得进展更多>>

    面向超高清显示(UHD)技术的核心需求,红、绿、蓝窄谱带发光材料的研发逐渐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荧光材料由于局部激发态(1LE)的展宽效应,其半峰宽(FWHM)通常大于40 nm;而磷光材料则因配体-配体三重态电荷转移态(3LLCT)或配体-金属中心三重态电荷转移态(3MLCT)的电荷转移机制导致光谱展宽,难以满足UHD技术对高色纯度的严苛要求。基于硼/氮掺杂多环芳烃(B/N-PAHs)的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MR-TADF),通过MR效应和刚性分子结构显著降低了材料的FWHM,展现出作为未来OLED材料的潜力。然而,其刚性平面结构显著提高了单重态-三重态能隙(... 详细 >>

  • 科学家基于三维异质结设计实现高性能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四个课题组合作,在纯红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自主发明了电激发瞬态光谱(EETA)技术,利用这一技术揭示了空穴泄漏是纯红三维钙钛矿LED效率滚降的关键因素,并开发出新型三维钙钛矿异质结发光层降低空穴泄漏,制备出高性能纯红钙钛矿LED。当前,已报道的高性能纯红钙钛矿LED主要使用准二维和小尺寸量子点钙钛矿,而受限于其低载流子迁移率,亮度难以提升。三维混合卤化物钙钛矿如CsPbI3-xBrx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但目前使用CsPbI3-xBrx三维钙钛矿LED效率在亮度升高时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 详细 >>

  • 脑机接口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研发成功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产品——CyberSense,通过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验收,可助力科学家将“比头发丝更细更软”的柔性微电极植入实验动物的大脑皮层,为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植入数量多、空间定位准、时间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灵活避让血管的优势,可以提高成功率和植入效果。CyberSense是“缝纫机”式柔性电极自动植入机器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可灵活兼容不同规格的柔性微电极,能够应... 详细 >>

  • 室温高效分子半导体自旋输运材料研究获进展更多>>

    分子半导体通常由原子序数较低的轻元素组成,因此具有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且室温下自旋寿命的理论预测值超过毫秒量级,被学界认为是实现室温高效自旋输运和未来自旋运算应用的理想材料体系。尽管理论上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提高材料自旋寿命,但此前研究报道的分子半导体材料自旋寿命大多≤0.1μs,低于理论预测值,这一现象与对该类型材料的普遍认知相悖。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向南团队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内偶极取向能够影响超精细相互作用,而超精细相互作用强度是决定材料自旋寿命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发现,该团队联...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问世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荷兰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团队制造了一款软体机器人,它没有人工智能芯片、...

首个速度达拍赫兹光电晶体管问世

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持续时间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光脉冲来...

郑理:破译硅基半导体“密钥”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郑理长期在“方寸之间找出路”。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

脑机接口电极植入有了“缝纫机”机器人

承载着治疗多种神经系统和脑部疾病希望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最近,在脑机接口电极植入领域,又传...

X射线三维成像“飞入寻常实验室”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研制出实验室级3DXRD系统,首次...

超导电路新设计有望提升量子处理器速度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展示的全新超导电路设计,有望使量子处理器速度提高...

迄今导电性最强有机分子问世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目前已知导电性最强的有机分子。这一...

新方法制出坚固且有弹性的超材料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既坚固又有弹性的超材料的方法。这种材料通常非常坚硬且易碎,但通过...

“一生一芯”:零基础“小白”,自...

如果你不懂计算机理论,或是一名艺术生,但突然想造一枚芯片,这算天方夜谭吗?知乎的一位年度新知答主会告...

可移动可变形的新型超材料问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材料。它能扩展、变形、移动,并像遥控机器人一样根据电磁指令执行...

低温量子显微镜显示石墨烯“奇异行为”

2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团队推出了一款用于探索量子现象的强大...

二十面体准晶体中发现反铁磁性

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日本东京理科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真实的准晶体中发现了反铁磁性。这是自1949年...

单芯片皮秒级中红外激光器问世

据16日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团队首次展示了一种集成在芯片上的皮秒级中红外激光脉...

能随意塑形的流体电池问世

瑞典林雪平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创新的流体形态电极,研发出能被塑造成任何形状的电池。这种柔软舒适的电...

首个光控超导量子比特换能器问世

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家团队近期开发出一种微波光学量子换能器,或称光子路由器。这种创新装置专为采用...

光子计算芯片可集成到传统硬件工作

《自然》杂志9日发表的两篇独立研究论文介绍了两种光子计算芯片,与电子系统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电子芯片性...

月球尘埃模拟物制成太阳能电池

在最新一期《设备》杂志发表的研究中,德国波茨坦大学团队报告了他们模拟月球尘埃制造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

我国科研人员攻克金属“不可能三角”

在金属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强度、塑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往往难以兼得。来自中国科学院...

新计算单元能模拟电子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的超高效计算单元,能够模拟电子神经元和突触行为,为神经形态计算...

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隐形超导态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在二硒化铌薄膜中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超导转变。当这些薄膜的厚度薄于6个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