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高纯度六方金刚石成功合成更多>>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毛河光和杨文革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罗端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合成百微米-毫米级、结构有序、高纯度的六方金刚石块体样品,结合单晶X射线衍射、高分辨电子显微成像及能谱学等表征手段,从不同角度全面证明了六方金刚石纯相样品的成功合成。这终结了1962年理论预言以来关于六方金刚石宏观存在性的争议,使得曾经只能在宇宙陨石中偶得一见的奇异材料在实验室中被复现。六方金刚石因可能优于立方金刚石的强度、热学与光学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过去所有关于六方金刚石的“发现”均局限于极小尺寸、混相或结构不清的样品... 详细 >>

  • 印刷光子晶体生物检测芯片研究获进展更多>>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具有小型、快速、便捷等特点的即时检测(POCT)方法备受关注。为满足POCT应用需求,有研究设计出多种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并在单个生物芯片上检测出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光子晶体生物传感器凭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响应、易于集成、低成本等优势,有望成为生物医学检测领域的新方法。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苏萌团队开展了印刷微纳光学结构、智能生物传感、便携式检测芯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近期,该团队基于纳米绿色印刷技术精准制备的优势,发展出全印刷制备工艺的光子晶体生物芯片检测平台。单台打印机产能达到2700... 详细 >>

  • 高性能热电器件研究获进展更多>>

    热电技术可利用人体与环境或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微小温差发电,具有体积小、无噪音、可靠性高等优点,在柔性电子和物联网自供电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但是,柔性电子和物联网通常在室内无风环境工作,且其内部高度集成和空间狭小的特点限制了金属翅片等外部散热装置的使用,导致热电器件上所能建立的温差通常较小,造成低的输出性能。以Bi2Te3基热电器件为例,当其佩戴在人体时,电压密度通常低于20 mVcm-2,功率密度低于10 μWcm-2,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当前,如何选取匹配的热电材料以提高热电器件的输出性能是热电技术在柔性电子和物联网领域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 详细 >>

  • 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取得新进展更多>>

    超高清、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正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然而符合BT.2020色域标准的OLED产品仍然稀缺,开发高色纯度发光材料体系及相关技术将成为推动OLED产业升级的关键。其中,蓝光材料的设计开发面临着很大挑战,尤其是其色纯度、器件效率、效率滚降、稳定性等难以兼顾。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卢灿忠课题组提出并阐述了多通道电荷转移(MPCT)激发态的构筑与调控策略,开发出一类基于可调控MPCT激发态的深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该研究以C1-N键连的双咔唑衍生物为多功能电子给体(D1-D2),以多重共振型硼氧稠环为电子受体(A),设... 详细 >>

  • 高重频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取得新进展更多>>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自由电子激光团队在高重复频率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FEL)新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首次实验验证了自主提出的“直接放大驱动型谐波产生”(DEHG-FEL)新机制,并成功实现其出光放大和稳定运行。这标志着在实现兆赫兹(MHz)量级重复频率的全相干极紫外(EUV)和X射线FEL光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高重复频率的全相干EUV与软X射线FEL在先进的时间分辨光谱学、相干衍射成像以及纳米结构和纳米器件的超快动力学研究等前沿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外种子型FEL方案通常需要峰值功率高达百兆瓦量级的紫外种子激光来驱动,这使得其... 详细 >>

  • 光量子芯片间量子受控非门隐形传输首次实现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任希锋教授研究组首次成功实现了两个光量子集成芯片之间的量子受控非门(CNOT门)隐形传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构建大规模量子网络的关键在于实现高集成度、可扩展的量子节点,以及节点间高保真度的量子互联。光量子集成芯片是实现此网络极具前景的平台。在此网络中,不同节点量子比特间的量子门操作至关重要,而最具挑战性的便是实现高保真的CNOT门隐形传输以纠缠远程量子比特,这是分布式量子计算的核心步骤。其实现过程极为复杂:需在两个量子节点间共享纠缠光子对,并在每个节点内执行高精度、复杂的片...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反物质量子比特首次演示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BASE合作组2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让一个反质子在量子...

全球首个二维半金属材料获验证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全球首个二维半金属材料并获实验证实。该材料是一种仅允许单一自旋...

王守觉:一生求新只为摆脱“洋拐棍”

改革开放后,国内曾一度热衷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而忽视自主创新研发。在中国电子学会的一次年会上,半...

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诞生

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全球...

反铁磁材料电信号实现可读可控

反铁磁材料因其潜在的高速信息处理能力,近年来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其自旋信号难以探测与控制,...

全自动机器人高速检测材料关键特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开发出一种全自动机器人系统,可大幅加快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分析和测试速...

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

“热淬火”技术能切换量子材料导电状态

美国东北大学与布朗大学等机构科学家通过精确控制加热和冷却,即所谓的“热淬火”技术,让量子材料在导电...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与新南...

石墨烯中首次演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首次在无需外部磁场的条件下,观测到石墨烯中的量子自旋流。这一突破性发现为...

光学AI处理器可高效准确分类无线信号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专为无线信号处理而设计的全新人工智...

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出错率降至千万...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操控的错误率降至千万分之一,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项发...

世界首台非硅二维材料计算机问世

硅在支撑智能手机、电脑、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半导体技术中一直占据着王者地位,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领...

最快量子随机数生成器面世

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科学家联合主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迄今基于国...

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问世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荷兰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团队制造了一款软体机器人,它没有人工智能芯片、...

首个速度达拍赫兹光电晶体管问世

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持续时间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光脉冲来...

郑理:破译硅基半导体“密钥”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郑理长期在“方寸之间找出路”。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

脑机接口电极植入有了“缝纫机”机器人

承载着治疗多种神经系统和脑部疾病希望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最近,在脑机接口电极植入领域,又传...

X射线三维成像“飞入寻常实验室”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研制出实验室级3DXRD系统,首次...

超导电路新设计有望提升量子处理器速度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展示的全新超导电路设计,有望使量子处理器速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