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答案’型思维方式的学生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是不可思议的结果。一些刚做出名堂的年轻科学家较早地走上领导岗位,最终没有在科学上达到高峰也非常可惜。”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在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第88期院士大讲堂时说。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康乐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畅谈百年诺贝尔奖对中国科研和教育的启示。
在与200多名本科生互动时,康乐表示,中国需要“科技帅才”,他希望年轻一代立下科技强国之志,从上一辈科学家手里接过接力棒,在科技领域超越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诺奖级成果需要条件
自1901年到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了110次,219人获奖。康乐表示,概括地分析,该奖项主要涉及人体生理学、生命现象统一性认识、人类疾病控制和药物的研发以及方法学创新研究等领域。
从发现人类的血型到神经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做出诺贝尔奖级成果的科学家都是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强性格的人。“循规蹈矩跟在别人后边跑,或者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他说。
康乐表示,做出诺奖级研究也需要一些体制性条件。诺奖级研究不是规划出来的,它们中许多是由教授带着科研助手和研究生做出来的,这样的组合可以把教授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年轻人活跃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如果我们一直培养‘标准答案’型思维方式的学生,未来得到诺贝尔奖是不可思议的。”康乐强调。
二战后,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数最多,约占获奖人数的70%。在康乐看来,美国除了大量吸引全球杰出人才外,其教育注重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而非机械的死记硬背也是重要原因。他们检验学生学业完成度的方法除卷面考试之外,还有文献综述和学生合作项目。“后两项考核内容没有标准答案,更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些是值得借鉴的。”
另外,康乐指出,我国一些三四十岁刚做出一点名堂的年轻人,被任命担任各级领导,把在科学上最有创新精神的年龄段投入到其他方面,没有在科学上达到最高峰,非常可惜。
对于我国获诺贝尔奖学者较少的原因,科学家赵红州曾提出四点:科学知识积累不够、科学研究时间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缺少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的机制。
对此,康乐表示,前两点都非常明显。中国实际上从1911年后才正式引进现代科学,从时间尺度上看比较短。
他还表示,今天我国科学家数量看起来比较多,但从科学家所占人口比例看,我国科学家相比美国科学家仍然很少。国内对科学人才的识别也缺乏一些有效的长期机制。此外,国家应在科研体制上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华人获奖概率会越来越大
“诺贝尔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现在,华人科学家获奖比例明显偏低。”康乐说。
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30年间,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其发展更加广泛,从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到临床医学研究“全面开花”。“我为这样的发展感到高兴和骄傲。”康乐说。
他认为,现在,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排在全世界的第二梯队,整体上赶上第一梯队仍然需要时间,但不排除在某些领域的某些点上会实现超越。随着我国基础学科研究的发展和海外华人科学家的不断成熟,华人科学家获奖的概率会越来越大。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华人科学家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些科研成果具有世界影响力。比如,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无创产检、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基因编辑技术,等等。
康乐希望中国产生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同时表示,做科学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获奖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副产品”。做科学可能是为了新知识的发现、为了造福人类,也可能是个人的兴趣使然,其背后有多种多样的驱动力。
“另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肯定是杰出和优秀的,但杰出和优秀的研究未必都能获得诺贝尔奖,何人、何时获奖也具有一定偶然性、不可预知性。”康乐说,“更何况有许多重要研究领域并不在诺贝尔奖的奖励范围内,难道那些领域的研究就能忽略吗?”
他希望青年学子了解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其内在规律,以此指导未来的科学研究。
勿用收入衡量社会地位
康乐表示,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科学家都不是薪酬最高的职业。他强调,千万不要陷入一个误区:收入代表了这个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
“要想赚钱,就不要选择当教授和做学问。”康乐说,当教授和做学问的最大魅力是创造新的知识,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学生读书是为了考试就业,做科研是为了混职称、提工资,那么,博士或博士后的数量越来越多,科研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反而会越来越慢。
“我们这代人有的上大学前英语都不会说。但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在‘这一棒’追到了第二位。”康乐说,“这个接力棒必然要交给年轻一代,不能‘掉棒’,你们的任务是超越。”
我国一直强调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教育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康乐希望青年学子在疫情期间,不焦虑,深入思考如何成才、成为科技帅才。
康乐勉励青年学子:“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文明水平下,你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喜欢的专业,不畏困难,持之以恒。要把眼界放长远,而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得失。人生取得胜利的过程就像一场艰辛的长跑。”
相关新闻: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laus von Klitzing访问微电子所 |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揭晓 |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