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谢希德诞辰100周年:她是中国半导体之母,也是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

稿件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ICAC 发布时间:2021-03-19

前言:有人说:“芯片的战争就是未来的战争。”芯片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芯片的背后是科技之争,说得再精确一些,是半导体技术之争。事实上,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起步时并没有大幅落后于世界进程。早在1956年,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复旦大学唯一 一位女校长,她就是石狮籍著名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先生。

   

  著名物理学家、复旦老校长谢希德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3月15日报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著名物理学家、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谢希德先生,复旦校园原创大师剧《谢希德》于3月14日连演两场,讲述了这位中国共产党员、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坚守初心、矢志报国的一生。谢希德之子曹惟正、复旦大学校领导代表到场观看。

   

  演出剧照(青年谢希德)

  全剧以谢希德辗转求学、毅然归国、勤于教学、扎根科研、出任校长、奋斗终生为主线层层展开,从青年到暮年,三幕戏中写意与写实并重,追忆其勤勉刻苦、诲人不倦,顽强奋斗、献身祖国的一生。由校友编剧、导演、谢希德亲属、学生和同事组成的史料团队和由校史党史研究室、物理学系专人组成的档案团队,在尊重和还原史实的基础上,力求最大程度展现谢希德的精神品质。

   

  谢希德生于贫穷动荡的旧中国;求学于日寇侵略、民族多难的黑暗岁月;奋斗在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中国。在科学界,她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表面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在教育界,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在复旦大学辛勤耕耘半个世纪。

  1921年3月19日,谢希德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自幼便聪慧过人,学习优异,但同时却又体弱多病。17岁那年,谢希德不幸患上股关节结核病,虽经过4年的治疗重新站了起来,却留下了终身残疾。病痛虽然与谢希德常伴,但她始终依靠顽强的毅力克服苦难、努力钻研。她曾对母亲说:“读书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有读书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实。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中年时期的谢希德

  1946年,谢希德从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1947年,谢希德被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录取。1949年,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谢希德收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新中国成立了!

  可就在谢希德激动不已“巴不得马上回到中国”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不久之后,钱学森遭到软禁,美国政府还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许回国。焦急的谢希德无奈之下,只能继续读书静待时机,两年内就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到了1952年,再也按耐不住的谢希德与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恋人曹天钦商定,由她以结婚的名义,在朋友的帮助下冒险从美国去往英国,随后再从英国取道回国。

   

  谢希德与曹天钦的结婚照

  在英国完婚后,曹天钦、谢希德夫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祖国,谢希德很快就进入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1956年5月,谢希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为实现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她被调往北京大学共同创办半导体物理专门化,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黄昆任教研组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

  当时谢希德的儿子曹惟正才5个月大,正是最需要母亲哺育和照料的时候。“我们国家半导体的研究起步比别人要晚,在这关键的时刻,我不能拖国家的后腿。”谢希德最终忍痛把儿子交给丈夫,在北京工作的两年里,她只能靠着丈夫寄来的信件和照片,排解对家的思念。

   

  谢希德母子

  在北京的岁月里,由谢希德和黄昆合著的《半导体物理》一书问世,开创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先河,这本书也在很长时间内作为我国半导体物理专业人员必读的标准教材和基本参考书。同时,第一枚单晶硅、第一块半导体材料和第一支晶体管也在她的努力下诞生。

  1958年夏天,国家为培养固体物理专门人才,将谢希德调回了复旦大学,她还加入了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主办的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任该所副所长。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了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

   

  伏案工作中的谢希德

  作为校长,谢希德的眼光长远而犀利。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了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将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她还开设了当时在国际上刚刚诞生的表面物理学,奔走筹建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谢希德在工作之余,坚持为学生写推荐信。只要获得谢希德的认可,无论是否是本校学生,她都会给认真写下一封长长的推荐信,且信中绝无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每一封都写得非常真实而全面。

   

  晚年谢希德与曹天钦

  “很有幸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成为大师剧的一员,用切身行动表达对国家和学校的祝福。每每想到排演的场景,心情还是会不由得跟着剧情起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受复旦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剧中老年谢希德的饰演者王秦表示,老校长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力量令她深感震撼。

  饰演青年谢希德的复旦克卿书院学子、2020级护理学院本科生陈玺竹则感叹:“参演大师剧的过程,正是对大师精神的感悟。希望能够演绎好谢希德先生的家国情怀,求学治校的眼界与心境,演绎好这样一位党员前辈、一位真正纯粹的师者。”

   

  演出中播放了谢希德影像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当剧情走向尾声,舞台背景上出现了谢希德当年的影像,她一字一顿诉说着对祖国的深情,坚定有力的声音在剧场内回荡,观众席上掌声雷动。

  1999年,78岁的谢希德病重住院,然而住院期间她却依然在坚持工作。病房里摆着电话、传真机和电脑,珍惜每分每秒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2000年3月4日,谢希德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在遗嘱中她写道:“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