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碲化铋基塑性热电材料研究取得进展更多>>

    碲化铋(Bi2Te3)基热电材料涵盖Bi2Te3及其与Bi2Se3和Sb2Te3形成的赝二元固溶体,在固态制冷、精准控温和局域热管理等方面已实现商业应用。但是,Bi2Te3基材料本征为脆性,外力作用下易发生解理破碎,限制了其在柔性/微型电子等领域的应用。此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两类本征反位缺陷的互相作用,在单晶中引入高密度/多样化微结构,实现了Bi2Te3晶体从脆性至塑性的转化。但是,Bi2Se3和Sb2Te3晶体及其与Bi2Te3形成的赝二元固溶体的力学性能及形变能力,以及它们是否具有类似Bi2Te3单晶的塑性特性尚不清楚。近日,上海硅酸盐所团队联合中国科学... 详细 >>

  • 研究证实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特性更多>>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晓迪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黄晓丽团队、中山大学王猛团队,利用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以及电输运手段,在高压下的镧镍氧(La3Ni2O7−𝛿)单晶材料中同步观测到超导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证实镧镍氧材料的超导抗磁性,为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2023年,镧镍氧材料在高压环境下被报道具有零电阻特性,其转变温度约为80 K。然而,超导体的判定需要同时满足零电阻和抗磁性两大特征。受限于样品质量和高压测量条件等技术瓶颈,镍氧化物是否具有完全抗磁性存在争议。为攻克超导抗磁性测量难题,研究团队将金刚石NV... 详细 >>

  • 微电子所在大模型神经网络注意力加速器研究上取得进展更多>>

    基于Transformer神经网络的大模型(BERT、GPT等)的广泛应用,让机器具备了更接近人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力上的巨大潜力。注意力机制在Transformer的计算能耗和延迟中起重要作用,针对注意力机制设计高能效和高速的加速器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但现有注意力加速器的硬件架构中存在两个主要局限性,首先,常用的输入固定、权重固定以及输出固定的脉动阵列架构无法在数据复用、寄存器使用和利用率之间取得平衡;其次,逐层计算的操作顺序导致中间结果的 SRAM 访问开销过高。这些局限阻碍了加速器能效和速度进一步提升。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 详细 >>

  • 高维纠缠实现高效量子随机通信研究获进展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柳必恒研究组等,提出基于“随机存取码”的随机通信框架,在高维量子光学平台上实现高成功率的随机通信,并给出具有噪声鲁棒的高维纠缠认证方案。量子通信被认为是未来信息科学的重要支柱,能够突破经典通信的性能极限,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传输。但是,在高维量子系统中充分释放量子优势,通常依赖复杂的高维量子门操作和纠缠测量,在光子平台上实现这些操作极具挑战。目前,实验研究聚焦于二维或低维系统,高维纠缠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影响量子密钥分发、随机数生成等前沿应用的推进,阻碍量子网络和未... 详细 >>

  • 科学家提出脑机接口“动态电极”更多>>

    在脑机接口等神经接口系统中,电极是连接电子设备和生物神经系统的核心界面传感器,也是脑机接口中“接口”的核心所在。当前植入式电极均是“静态”的,植入后只能“固定位置、局限采集”,还会因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传导失效,严重制约了脑机接口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NeuroWorm(神经蠕虫),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动态电极”的新范式,打破了植入式电极的“静态”传统,为脑机接口电极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方向。传统植入式电极在植入后无法动态调整植入位置,不... 详细 >>

  • 科研人员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曹湖军与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开发出新型核壳结构氢负离子电解质,并构建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氢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氢正离子(质子)、氢负离子和氢原子三种形式存在。其中,氢负离子电子密度高,易极化、反应性强,是一种独特且具有巨大潜力的能量载体。氢负离子电池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类似,氢负离子电池利用离子的移动来存储和释放能量。不同的是,这类电池的内部的“搬运工”不再是锂离子,而...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李国齐、姚满:发展AI 融合人脑智慧

2017年问世的Transformer架构(编者注:一种深度学习模型),被认为是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基石。其基于...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证实镍氧化物...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晓迪研究员团队联合吉林大学黄晓丽...

科学家让两个原子核实现“远距离聊天”

一组国际科学家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利用两个原子核的自旋实现了“量子纠缠态”,让原子...

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钝化难题攻克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一个国际光伏科研团队在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

3D打印超导体磁场强度创纪录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一步式”3D打印方法,制造出性能创纪...

“曲线球”系统可绕障传输超高频信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曲线球”系统,可高速稳定传递超高频信号。这一神经网络系统,...

混合芯片实现太赫兹波与光信号双向转换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一款新型集成芯片,实现了太赫兹波与光信号...

“超表面”器件能集成光子量子操作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器件,即“超表面”,可在单一的...

反物质量子比特首次演示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BASE合作组23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首次让一个反质子在量子...

全球首个二维半金属材料获验证

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全球首个二维半金属材料并获实验证实。该材料是一种仅允许单一自旋...

王守觉:一生求新只为摆脱“洋拐棍”

改革开放后,国内曾一度热衷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成果,而忽视自主创新研发。在中国电子学会的一次年会上,半...

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诞生

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全球...

反铁磁材料电信号实现可读可控

反铁磁材料因其潜在的高速信息处理能力,近年来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其自旋信号难以探测与控制,...

全自动机器人高速检测材料关键特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开发出一种全自动机器人系统,可大幅加快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分析和测试速...

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

“热淬火”技术能切换量子材料导电状态

美国东北大学与布朗大学等机构科学家通过精确控制加热和冷却,即所谓的“热淬火”技术,让量子材料在导电...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与新南...

石墨烯中首次演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首次在无需外部磁场的条件下,观测到石墨烯中的量子自旋流。这一突破性发现为...

光学AI处理器可高效准确分类无线信号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专为无线信号处理而设计的全新人工智...

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出错率降至千万...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操控的错误率降至千万分之一,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