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性能热电器件研究获进展
2025-07-25
热电技术可利用人体与环境或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微小温差发电,具有体积小、无噪音、可靠性高等优点,在柔性电子和物联网自供电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但是,柔性电子和物联网通常在室内无风环境工作,且其内部高度集成和空间狭小的特点限制了金属翅片等外部散热装置的使用,导致热电器件上所能建立的温差通常较小,造成低的输出性能...
-
深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5-07-24
超高清、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正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然而符合BT.2020色域标准的OLED产品仍然稀缺,开发高色纯度发光材料体系及相关技术将成为推动OLED产业升级的关键。其中,蓝光材料的设计开发面临着很大挑战,尤其是其色纯度、器件效率、效率滚降、稳定性等难以兼顾。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卢...
-
高重频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5-07-22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自由电子激光团队在高重复频率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FEL)新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首次实验验证了自主提出的“直接放大驱动型谐波产生”(DEHG-FEL)新机制,并成功实现其出光放大和稳定运行。这标志着在实现兆赫兹(MHz)量级重复频率的全相干极紫外(EUV)和X射线FEL光源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
光量子芯片间量子受控非门隐形传输首次实现
2025-07-2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任希锋教授研究组首次成功实现了两个光量子集成芯片之间的量子受控非门(CNOT门)隐形传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构建大规模量子网络的关键在于实现高集成度、可扩展的量子节点,以及节点间高保真度的量子互联。光量子集成芯片是实现此网络极具前景的平台。在此网络中...
-
微电子所在GaN外延位错传导载流子及其导致功率电子器件可靠性退化机制取得重要进展
2025-07-18
氮化镓(GaN)基电子器件具有高频、高效、耐高温及抗辐射等卓越特性,是下一代高效电力电子与射频电子系统的核心支撑器件,已在 5G/6G 通信、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凸显出优异的应用优势。GaN基器件主要基于异质外延材料制作,由于外延衬底与GaN基外延层(如AlGaN/GaN异质结构)间严重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GaN基异质结构外...
-
片上谐振腔的多彩激光产生研究获进展
2025-07-17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基于高品质因子的薄膜铌酸锂微盘腔,实现了高效的横向非线性光学频率转换。高阶非线性光学过程是推动深紫外相干光源、量子通信和超快光学等领域发展的关键物理基础。然而,这类过程即使借助高品质因子的光学微腔来增强光与物质相...
-
微电子所两项研究工作入选2025年国际微波会议(IMS2025)
2025-07-17
国际微波技术会(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IMS)是由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学会(MTT-S)主办的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微波与射频领域学术会议。2025国际微波研讨会(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 2025)日前在美国旧金山圆满落幕,高频高压中心刘新宇研究员团队两项研究分别入选技术分会(Technical Session)...
-
微电子所在EUV光刻收集镜红外辐射抑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7-17
极紫外光刻(EUVL)技术是实现先进工艺制程的重要途径。LPP-EUV光源是当前极紫外光刻机采用的主流光源,其利用波长为10.6um的红外激光(IR)轰击Sn等离子体释放出EUV辐射,并通过收集镜将EUV辐射会聚到中间焦点(IF)处。冗余的红外辐射进入曝光光学系统会产生热负载,影响光刻系统稳定性和曝光图样质量,因此研究红外辐...
-
新型半导体光伏研发实现新突破
2025-07-15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有机自组装分子设计及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团队开发出具有双自由基特性的高效、稳定且分散性优异的自组装空穴传输分子,可显著提升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备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溶液...
-
笼目金属CsV3Sb5表面演生量子态研究获进展
2025-07-11
精准调控关联量子材料的演生量子物态是凝聚态物理的前沿,对于实现原子级新型量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包括AV3Sb5在内的笼目晶格单晶材料展现出狄拉克点、范霍夫奇点和平带等奇特能带结构特征,为探索演生量子态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平台。既往研究发现,AV3Sb5(A=K,Rb,Cs)中的非常规电荷密度波(CDW)表现出时间...
-
石墨烯量子点制备研究获进展
2025-07-09
富勒烯(C60)因独特的光电、催化和润滑性能而备受关注。但是,C60在强相互作用的金属表面难以形成有序的聚合物结构。因此,如何捕捉到C60聚合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并实现可控转化是材料合成领域的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瑞士巴塞尔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研究方...
-
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产生及相干调制机理研究获进展
2025-07-07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太赫兹驱动声子极化激元产生及相干调制机理方面取得进展。高速信号调制技术是光通信、数据中心、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核心。近年来,硅基和铌酸锂基两大技术路线在材料集成、工艺突破与应用场景扩展方面均取得进展。目前已实现数百GHz的信号调制,但受限于电极微波与光波速度...
-
纳米限制结构相变存储器成功开发
2025-07-03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基于12英寸集成工艺,开发出纳米限制结构相变存储器。该团队通过优化器件集成工艺,在12英寸晶圆上制备出嵌入式纳米加热电极,实现了超过1.0×1011次的器件循环擦写次数,较传统器件结构提升了1000倍,刷新了蘑菇型结构相变存储器的循环擦写纪录。科研人员在相变材料层中引...
-
研究构建动目标智能追踪新范式
2025-06-28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伟达和苗金水团队以及青年研究员王芳等,在动目标智能感知与光电计算融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受自然界生物感知系统启发,该团队围绕红外光电存储与神经形态感知构建新型异质结器件体系,实现了对高速、红外动目标的实时感知、记忆与识别,为未来高能效机器视觉与边缘智能提供了关键支撑...
-
长波红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获进展
2025-06-26
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作为激光频率转换的关键器件,在全固态激光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当前商用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主要包括黄铜矿型化合物如AgGaS2, AgGaSe2和ZnGeP2 等。然而,由于各自本征的性能缺陷,这些材料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长波红外激光技术发展的需求,亟需突破现有材料性能的限制,发展高性能新型长波红外非线性光...
-
微电子所在人工智能驱动原子级工艺仿真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2025-06-20
在2nm以下技术节点三维集成电路晶体管制造中,内侧墙、沟道释放、介质隔离等关键环节亟需突破高精度刻蚀工艺,以实现尺寸微缩和器件效能提升。当特征尺寸进入纳米尺度时,刻蚀反应截面呈现显著的尺寸效应,反应截面和缺陷等微观物理现象难以通过传统表征手段获取,现有刻蚀模型虽能预测宏观形貌演变,但在纳米尺度存在根...
-
微电子所在高速串行接口芯片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6-10
当前,5G/6G、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等应用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的迅速增长,对高速有线收发机的数据速率、均衡强度、时钟抖动和误码率等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ADC-DSP架构的PAM-4调制有线收发机具有均衡强度大、频谱效率高、时钟速度宽松等优势,成为56~224Gb/s中长距有线收发机的主流解决...
-
微电子所在亚纳秒级超快MRAM领域取得重要科研进展
2025-06-02
近年来,磁随机存储器(MRAM)因其优异性能获得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受制于物理尺寸难以微缩到DRAM/NAND级别、写入速度无法达到SRAM(小于 1 纳秒,即十亿分之一秒)级别等关键技术瓶颈,MRAM在主流存储器市场上处于容量无法匹配DRAM/NAND、速度无法匹配SRAM的尴尬境地。MRAM写入速度无法匹配SRAM的根本物理限制...
-
超低噪声准二维隧穿传感器应用于精细触觉识别研究取得进展
2025-05-29
智能机器人执行超精细操作任务时,如何在复杂环境中通过触觉辨别细微压力(如流体环境)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尽管高灵敏度柔性触觉传感器已有大量研究报告,但由于柔性传感器易受到本征噪声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压力分辨率水平仍难以满足需求。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团队受人体指尖默克尔细胞启...
-
研究揭示固态电解质纳米尺度失效机制
2025-05-26
全固态锂电池通过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并兼容高容量锂金属负极,有望实现远超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且能实现在极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然而,目前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锂离子传输稳定性及析锂(锂离子在电解质内部得电子被还原)引发的短路问题,仍是制约全固态电池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到...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