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科学家基于机器学习研发超高饱和磁感铁基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更多>>

    随着高频大功率器件快速发展,系统能耗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若将电子控制系统比作人体,芯片如同大脑承担核心控制功能,负责数据处理、信号控制和逻辑运算等任务;而电感、变压器等磁性元器件则相当于执行各类生命活动的器官,负责完成能量存储、转换与传输等关键过程。尤其是,软磁材料的能效表现决定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其性能优劣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寿命。随着工作频率提升至MHz甚至GHz级别,传统软磁材料的性能短板日益凸显。这一问题在高功率密度应用场景中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电子系统向更高效率、更小体积、更轻量化发展的障碍。铁基非晶/... 详细 >>

  • 科研人员在单一铁电陶瓷片表面开发出全光控五态逻辑门器件更多>>

    多功能一体化的光电逻辑门(OLEGs)可快速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系统等领域颇有潜力。具有差异性光电响应的光电探测器是OLEGs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传统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需要构建异质结构或结合多种光-电输入形式才能够实现差异化光电响应,增加了器件设计的复杂性。铁电材料是具有自发极化并且自发极化可随外电场重新取向的功能材料,在光场作用下具有反常光伏效应和光致热释电效应,且其大小和方向依赖铁电极化,为通过铁电极化设计实现OLEGs提供了可能。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易志国团队在多功能一体化铁电光电逻辑器件... 详细 >>

  • 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机理研究获进展更多>>

    近年来,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作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绿色技术而备受关注。但是,CO2RR的效率和选择性受到传质的影响。在电极表面,二氧化碳的传质能力决定反应物的供应效率,进而影响反应性能。因此,探讨并量化质量传递对CO2RR的影响,对于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至关重要。受限于常规表征方法的分辨率,此前的研究对CO2RR反应中传质的影响缺少量化评价数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宋飞团队结合工况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以及高能分辨率荧光检测X射线吸收光谱等谱学表征方法,实时监测模型催化剂在CO2RR过程中不同传质... 详细 >>

  • 层状半导体材料的拉曼散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进展更多>>

    拉曼散射是探测材料中元激发(如声子)和电子(激子)-光子、电子(激子)-声子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声子拉曼散射的量子图像中,入射光子激发一系列中间电子激发态,随后产生或吸收声子并放出能量移动的散射光子。这些中间电子激发态在拉曼散射量子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电子-光子、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矩阵元。由于光波长一般大于原子尺度,这些相互作用矩阵元可以用多级展开来估计。20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R. Loudon保留上述多级近似中的第一项即电偶极近似,建立了基于群论对称性分析的拉曼张量,构成了拉曼选择定则的基础。基于这一近似的层间键极化率模型可... 详细 >>

  • 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单原子层金属更多>>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制备了多种单原子层金属,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万分之一。这一成果将有力推动二维金属领域科学研究,并在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超灵敏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二维材料是指仅有单个原子层或几个原子层厚度的材料。对二维材料的研究,引领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一系列重大发现,是当前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杜罗军说。据介绍,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发现以来,二维材料家族迅速扩大,目前实验可获得的二维材料达数百种。但这些二维... 详细 >>

  • 科学家创新范德华挤压技术实现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更多>>

    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发现以来,二维材料引领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系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二维新纪元。在过去20年中,二维材料家族迅速扩大,目前实验可获得的二维材料达数百种,理论预测的更是近2000种。然而,这些二维材料基本局限在范德华层状材料体系。原子薄极限的二维金属是近年来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新兴二维材料,它的实现可以超越当前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体系,拓宽二维材料家族,有望演生出各种宏观量子现象,促进理论、实验和技术的进步。但不同于范德华层状材料,金属是高度对称的非范德华材料,各向同性且强的金属...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谢晓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攻...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一隅,存放着一枚特殊的奖章,那是我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先生...

科学家发现新型有机金属分子“锫茂”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领导的团队首次发现一种含有锫(Berkelium)的有机金属分子——...

实验证明动量空间存在“量子龙卷风”

德国维尔茨堡—德累斯顿卓越集群ct.qmat团队改进了原来的既定方法,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量子龙卷风”(即...

首款太赫兹频段光电调制器面世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首款能在太赫兹频段工作的调制器。太赫兹技术是6G演进...

新型手性有机半导体面世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手性有机半导体。这种半导体能让...

光首次转化为“超固体”

研究人员利用激光首次制造出一种可以像流体一样流动的奇特固体。对它展开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

首个量子网络操作系统创建

由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荷兰量子技术研究所(QuTech)、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

最高电流和最高峰值功率拍瓦级电子...

美国斯坦福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团队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电流、最高峰值功率的拍瓦级电子束。这束电子脉冲虽...

单自旋量子比特网络实现多路复用

据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搭建了一个包含两个节点的量子网络,其中每个...

低能耗自旋波信息传输技术实现

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上发表了室温下实现低能耗自旋波技术的重要研究成果。...

太字节数据“塞进”毫米级存储器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存储技术,利用晶体内的单原子缺陷来表示数据存储中的二进制数...

新型硅芯片能记录大量脑活动

美国哈佛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硅芯片,能够记录大量神经元间突触信号的细微变化。利用该芯片,团...

声波谐振器实现声子间高保真量子纠缠

虽然量子纠缠现象已在微观粒子中得到证实,但在日常物体之间却很难看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展示...

“奶酪刨丝器”制作超薄彩虹色金属片

研究发现,超薄铋片可以显示出神秘的磁性,该性能有助于让这种柔软的彩虹色金属成为制造绿色电子产品的神...

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问世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该公司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

“魔角”石墨烯超流刚度首次测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首次在“魔角”石墨烯中直接测量了超流刚度。超流刚度是衡量材料...

理想外尔半金属首次合成

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新兴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强关联量子输运实验室领导的国际团队,首次成功合成了理想的外尔...

球形托卡马克装置首次产生等离子体

小环径比球形托卡马克(SMART)装置首次成功产生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这一进展使通过受控核聚变反应实现...

新型光学原子钟比铯钟精度高千倍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的光学原子钟,其中包括单离子时钟和光晶格时钟。这些新...

新型磁光存储器助力超快计算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开发高能效计算机方面取得重磅成果:用于超快计算的新型磁光存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