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新型半导体光伏研发实现新突破更多>>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有机自组装分子设计及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研团队开发出具有双自由基特性的高效、稳定且分散性优异的自组装空穴传输分子,可显著提升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备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溶液加工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实验室小面积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已与晶硅电池相当,但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其产业化进程面临瓶颈。一方面,器件中传统空穴传输层制备依赖高成本材料和复杂的成膜工艺,并存... 详细 >>

  • 笼目金属CsV3Sb5表面演生量子态研究获进展更多>>

    精准调控关联量子材料的演生量子物态是凝聚态物理的前沿,对于实现原子级新型量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包括AV3Sb5在内的笼目晶格单晶材料展现出狄拉克点、范霍夫奇点和平带等奇特能带结构特征,为探索演生量子态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平台。既往研究发现,AV3Sb5(A=K,Rb,Cs)中的非常规电荷密度波(CDW)表现出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与手性特征,与超导态存在反常竞争关系,可诱导电子液晶态等多种新奇量子态。然而,在原子尺度上调控笼目晶格材料的新奇物性极具挑战性,国际上未有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高... 详细 >>

  • 石墨烯量子点制备研究获进展更多>>

    富勒烯(C60)因独特的光电、催化和润滑性能而备受关注。但是,C60在强相互作用的金属表面难以形成有序的聚合物结构。因此,如何捕捉到C60聚合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并实现可控转化是材料合成领域的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瑞士巴塞尔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制备石墨烯量子点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结合原位热退火与非接触原子力显微技术,在金属Pt(111)表面捕获到稳定的C60二聚体,并揭示了这种二聚体向石墨烯量子点乃至更大尺寸石墨烯片的完整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当在800 K下进行退火时,位于C60分子岛边缘、配位数较... 详细 >>

  • 太赫兹声子极化激元产生及相干调制机理研究获进展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太赫兹驱动声子极化激元产生及相干调制机理方面取得进展。高速信号调制技术是光通信、数据中心、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核心。近年来,硅基和铌酸锂基两大技术路线在材料集成、工艺突破与应用场景扩展方面均取得进展。目前已实现数百GHz的信号调制,但受限于电极微波与光波速度失配等问题,达到THz频率的高速调制仍面临挑战。此前,研究团队实现了基于铌酸锂晶体的最强THz脉冲源能量纪录13.9 mJ;发展了超越MeV的太赫兹波导电子枪,在指尖尺寸距离实现最高1.1 MeV的电子能量增益。团队针对调控机理及器件研发等目标展... 详细 >>

  • 纳米限制结构相变存储器成功开发更多>>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基于12英寸集成工艺,开发出纳米限制结构相变存储器。该团队通过优化器件集成工艺,在12英寸晶圆上制备出嵌入式纳米加热电极,实现了超过1.0×1011次的器件循环擦写次数,较传统器件结构提升了1000倍,刷新了蘑菇型结构相变存储器的循环擦写纪录。科研人员在相变材料层中引入嵌入式纳米加热电极,构建了新型纳米限制型存储单元,提升了器件能效。器件的有限元仿真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相变区域范围迁移至相变材料层内部,完全被相变材料包裹,避免了循环擦写过程因孔洞形成导致的器件失效。研究人员... 详细 >>

  • 研究构建动目标智能追踪新范式更多>>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伟达和苗金水团队以及青年研究员王芳等,在动目标智能感知与光电计算融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受自然界生物感知系统启发,该团队围绕红外光电存储与神经形态感知构建新型异质结器件体系,实现了对高速、红外动目标的实时感知、记忆与识别,为未来高能效机器视觉与边缘智能提供了关键支撑。当前,红外智能感知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测、灾害预警、自动驾驶等领域。但是,传统视觉系统普遍依赖冯·诺依曼架构,在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中面临高延迟、高能耗等挑战,难以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实时识别需求。受生物感知机制启发,该团队提出了面向... 详细 >>

更多科普知识>>

反铁磁材料电信号实现可读可控

反铁磁材料因其潜在的高速信息处理能力,近年来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但由于其自旋信号难以探测与控制,...

全自动机器人高速检测材料关键特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团队开发出一种全自动机器人系统,可大幅加快对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分析和测试速...

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

“热淬火”技术能切换量子材料导电状态

美国东北大学与布朗大学等机构科学家通过精确控制加热和冷却,即所谓的“热淬火”技术,让量子材料在导电...

低温下精准控制量子比特的芯片问世

量子计算机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实用化,关键在于如何稳定、精准地控制海量量子比特。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与新南...

石墨烯中首次演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首次在无需外部磁场的条件下,观测到石墨烯中的量子自旋流。这一突破性发现为...

光学AI处理器可高效准确分类无线信号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专为无线信号处理而设计的全新人工智...

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出错率降至千万...

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微波技术,将量子比特操控的错误率降至千万分之一,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项发...

世界首台非硅二维材料计算机问世

硅在支撑智能手机、电脑、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半导体技术中一直占据着王者地位,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领...

最快量子随机数生成器面世

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科学家联合主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迄今基于国...

气流驱动软体机器人问世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荷兰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团队制造了一款软体机器人,它没有人工智能芯片、...

首个速度达拍赫兹光电晶体管问世

在一项国际合作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持续时间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光脉冲来...

郑理:破译硅基半导体“密钥”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郑理长期在“方寸之间找出路”。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

脑机接口电极植入有了“缝纫机”机器人

承载着治疗多种神经系统和脑部疾病希望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最近,在脑机接口电极植入领域,又传...

X射线三维成像“飞入寻常实验室”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成功研制出实验室级3DXRD系统,首次...

超导电路新设计有望提升量子处理器速度

据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展示的全新超导电路设计,有望使量子处理器速度提高...

迄今导电性最强有机分子问世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目前已知导电性最强的有机分子。这一...

新方法制出坚固且有弹性的超材料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既坚固又有弹性的超材料的方法。这种材料通常非常坚硬且易碎,但通过...

“一生一芯”:零基础“小白”,自...

如果你不懂计算机理论,或是一名艺术生,但突然想造一枚芯片,这算天方夜谭吗?知乎的一位年度新知答主会告...

可移动可变形的新型超材料问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材料。它能扩展、变形、移动,并像遥控机器人一样根据电磁指令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