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扭一扭 就制冷
2019-10-22
有一种柔性制冷新策略,可通过加捻和解捻就实现纤维制冷。在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报告中,南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展示了这种基于捻曲技术的制冷方案。该方案可适用于多种材料,包括天然橡胶、普通的钓鱼线以及镍钛合金。“基于天然橡胶的弹热制冷早在19世纪早期就已经被发现了,但...
-
高熵合金强与韧兼得的奥秘破解
2019-10-15
金属材料的制备和使用渊源千年,是人们所用的最大量和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人们研究发现,如果打破传统的合金设计方法,将多种元素等原子比固溶在一起,理论上会制得原子排列有序而元素排列无序的所谓高熵合金,从而打破传统金属中强塑性难以兼得的困境。近日,浙江大学研究人员与国内外合作者,揭示了高熵合金中晶格调控...
-
什么是地理空间智能(Geospatial AI)
2019-09-26
什么是地理空间智能( Geospatial AI )或Geo . AI ?使用智能算法,数据分类和智能预测、分析, AI在很多领域将有一系列的工具来帮助解决问题。出行共享公司、物流、农业、调查以及基础设施都是很好的应用的例子。出行共享公司如Uber , Lyft等,可以从客户得到通用的反馈,处理数据从而发现车辆和司机的密度分布。在物流...
-
特斯拉AI芯片深度解读
2019-09-25
在IEEE年度Hot Chips大会上,特斯拉的FSD芯片是众多出色的演讲之一。在今年4月的自动驾驶日,特斯拉首次公开了他们的全自动驾驶( FSD )芯片。而在最近的Hot Chips 31大会上,特斯拉对芯片的一些关键组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尽管芯片上的大多数逻辑都使用经过行业验证的IP块来降低风险并加快开发周期,但特斯拉FSD芯片上...
-
静电到底哪来的?
2019-09-17
把气球在头上摩擦,你的头发就会竖起来。但是,尽管古希腊人首先发现了静电,科学家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某些材料相互摩擦会产生电荷。现在,他们可能有了答案。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碰巧在研究另一种被称为柔性电的电现象,他们想知道这是否可以解释摩擦如何产生静电。这一直让科学家感到困惑,他们认为静电的积累可能归...
-
锂电池新设计或减少对稀有金属依赖
2019-09-16
据最新一期的《自然·材料》报道,为了开发锂基电池的替代品,减少对稀有金属的依赖,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有前景的新型阴极和电解质系统,用低成本的过渡金属氟化物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代替昂贵的金属和传统的液体电解质。新型阴极由氟化铁活性材料和固体聚合物(一种塑料)电解质纳米复合材料制造。为...
-
14.1T 加速器磁铁场强刷新世界纪录
2019-09-11
美国能源部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获得了加速器转向磁铁迄今最高场强— —将磁铁冷却到零下270摄氏度左右时,创下14.1T (特斯拉)的新世界纪录。此前,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同样温度下创下13.8T的纪录,并保持了11年之久。与目前LHC磁铁中使用铌—钛不同,国际高能物理学界正致力于研制15T的铌—锡磁铁,...
-
电子比最轻中微子重600万倍
2019-09-10
研究人员结合来自宇宙调查和粒子物理实验的数据确定了一个极限。通过将两种类型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物理学家首次估算出了最轻的基本粒子中微子的质量。观测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包括星系在空间中的分布和宇宙大爆发遗留下来的辐射)提供了关于3种中微子大小组合质量的间接信息。在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中...
-
质子半径精确到0.833飞米
2019-09-09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精确测量出了质子半径: 0.833飞米,向解决过去10年来一直困扰物理学家的质子半径之谜迈出了关键一步。解决这一谜团对理解物理定律意义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至此,研究人员就一直在努力解决这2个质子半径值不一样的难题,这也是当今基础物理学...
-
石墨烯“折纸术”了解一下
2019-09-06
韩国整容术、日本化妆术、中国PS术,并称为亚洲三大“邪术” 。不过现在,这几大“邪术”恐怕还要加进一个新成员— —石墨烯“折纸术” 。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原子级精准控制、可按需定制的石墨烯折叠,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石墨烯折纸” 。陈辉等人首次实现了石墨烯纳米结构原子级精准的可控折叠,并构筑出...
-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形式光波
2019-09-05
基于英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的开创性工作,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光波— —季亚科诺夫—福格特波。他们称,这种光波有望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 ,比如改进用于筛选血液样本的生物传感器、开发出能更有效传输数据的光纤电路等。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A 》 。这项研究...
-
一种富氢超导体有望在200℃下工作
2019-09-04
,该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晶体结构预测方法( CALYPSO )提出,一种经过压缩的富氢化合物可在高达200 ℃的温度下无电阻导电。如果这一预测在实验中得到证实,这种材料将与所有其他已知的超导材料形成鲜明对比—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超导体必须在室温以下冷却才能工作。刘寒雨说,该研究目前只是理论预测,且需在极高压力下...
-
阿秒光源:一台捕捉电子运动的“相机”
2019-08-23
阿秒,目前人类掌握的最小时间分辨尺度。DNA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包含电子和原子核,借助阿秒脉冲,科学家就有可能在更微观、更基础层面看清DNA损伤内在的电子运动过程,理清紫外辐射导致的DNA损伤与肿瘤癌变的生理关联,无疑这将使癌变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更加有的放矢。正因为阿秒光源所具有的重大应用前景,目前,...
-
由18个原子组成的环碳问世
2019-08-21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据英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创造了一种名为环碳( cyclocarbon )的分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成像:该分子是由18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为此, 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物理学家凯瑟琳娜·凯撒和同事们从氧化环碳分子着手。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气体中存在环碳分...
-
收服电池界的“小哪吒”
2019-08-2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自2009年首次被报道后,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引发全球关注。2013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科学》评为当年国际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该研究通过构建稳定异质结结构,在保证高效率的前提下,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对促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已报道的研究中,主要通...
-
仅三个原子厚 最薄光学装置问世
2019-08-14
据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光学装置— —一种只有3个原子厚的波导。此项研究成果可将现有光学器件的尺寸缩小几个数量级,或带来更高密度、更高容量的光子芯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制的这款新型波导,厚度约为6埃米( 1埃米= 10-10米) ,比典型光纤薄1万倍,比集成光子电路中...
-
快速射电暴:宇宙物质分布的“探针
2019-08-12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CSIRO )的ASKAP望远镜阵列,位于西澳大利亚的Murchison射电天文台图片来源: CSIRO , Dragonfly Media。以我国为主的第一个快速射电暴信号的发现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生张松波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次发现是对一次性爆发的快速射电暴的精确定位。这证实了利用射电望远镜阵列...
-
无线电极让义肢控制更高效灵活
2019-08-12
一个欧洲科学家联合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他们通过手术将一种可无线充电的小型电极装置植入残肢,从而让截肢人士能更灵活高效地控制义肢,有助于大幅提升截肢人士的日常生活质量。研究团队先将小型电极装置植入截肢人士的残肢中,并将这些电极与残肢的神经和肌肉连接,随后再把义...
-
人造皮肤感知远超人类神经
2019-07-23
一种能感知温度和压力的人造皮肤发送信号的速度比人类神经系统快1000倍。或许有一天,这种皮肤可以覆盖假肢,从而帮助人体更好地利用后者,或者用于机器人,以辅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机器人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enjamin Tee和同事发明了这种人造皮肤。” Tee介绍说, “逐一扫描每个传感...
-
首个硅中双原子量子比特门问世
2019-07-2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米歇尔·西蒙斯领导的团队,创建出了首个硅中双原子量子比特门,操作在0.8纳秒内完成,比目前其他基于自旋的双量子比特门快200倍,是迄今在硅中展示最快的,成为构建原子级量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新研究也是研究人员首次让两个原子量子比特以比以往更靠近...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