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业内热点

业内热点

科学家提出倾斜台阶面外延生长菱方氮化硼单晶方法
2024-05-06

常见的六方相氮化硼因化学稳定、导热性能好以及表面无悬挂键原子级平整等特点,被视为理想的宽带隙二维介质材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白雪冬团队与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等合作,在氮化硼单晶制备方面取得进展。2019年,该团队开发了利用表面对称性破缺衬底外延非中心对称型二维单晶的方...


微电子所在高密度低应力硅通孔(TSV)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5-06

近日,微电子所新技术开发部微系统技术实验室焦斌斌研究员团队在高密度低应力硅通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目前,高密度TSV互连在近传感器和传感器内计算、混合存储器立方体、高带宽存储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制冷和非制冷焦平面阵列、有源像素传感器等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在高密度应用场景下,由于硅衬底...


科学家在自恢复摩擦/力致发光研究方面获进展
2024-04-30

摩擦/力致发光材料能将机械力学信号直接转化成光信号,在结构健康监测、生物力学传感、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此前,研究人员针对普遍存在的非陷阱、非压电型摩擦/力致发光,提出了界面摩擦电场诱导电子轰击发光模型。基于该模型,进一步发展出多种无需预充能的自恢复摩擦/力致发光材料,创制出可由机械...


研究实现相对论强激光驱动超热电子束飞秒动力学的实时测量
2024-04-30

在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会产生短脉宽、高能量的电子,通常被称为超热电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光物理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廖国前、研究员李玉同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等,对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高功率太赫兹辐射的新途径进行了多年探索,提出了基于超热电子束相干渡越辐...


重庆研究院等在新型固态纳米通道器件的构建与应用方面获进展
2024-04-26

近年来,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发展迅速。该研究结合无机氮化硅材料的物化稳定性以及有机螺旋手性分子的可设计和内腔可调等性质,构筑出新型无脂质支撑的小尺寸类蛋白复合手性纳米通道,形成外表坚固以及内表尺寸和表面性质高度可重现的稳定分析平台。该工作构建的复合通道在不同离子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离子传输性能,可以...


合肥研究院构筑出氮掺杂碳层调控镍催化剂 可实现高效室温水相加氢
2024-04-24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国忠团队在构筑氮掺杂碳层调控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合成了封装于氮掺杂碳层和二氧化硅复合载体中的镍催化剂,探讨了催化剂的碳层、碳层厚度以及氮掺杂对香草醛水相加氢性能的影响。由间苯二酚-甲醛衍生的氮掺杂碳层能够在不影响反应传质的前提下...


微电子所在光刻胶模型校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4

近期微电子所EDA中心计算光刻团队与腾讯量子实验室,围绕光刻胶模型校准的合作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当前光刻胶模型校准难题,团队通过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合具体工艺条件,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光刻胶模型校准贝叶斯优化方法。本次合作研究旨在研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计算光刻领域的应用,提高光刻胶模型准确...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基于碘元素的多电子转移高能量密度水系电池
2024-04-24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团队与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傅强团队合作,在卤素水系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开发了基于溴和碘元素的多电子转移正极,其比容量超过840安时/升。传统的非水系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采用的有机电解液易燃,安全...


国家纳米中心在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测量分子构象方面取得进展
2024-04-23

分子半导体材料具有超长的室温自旋寿命,在实现室温高效自旋输运和调控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其结构多样性、可设计性以及丰富的光电特性为分子自旋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分子半导体材料化学结构与自旋输运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是开发高效自旋输运分子半导体材料以及构建高效自旋器件的重要基础,而电子顺磁共振技...


研究揭示衬底台阶/截止层对薄膜物性的影响
2024-04-16

复杂氧化物异质结构因丰富的物理现象而受到关注。然而,在氧化物异质结的设计中存在一个局限:当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薄膜会表现出与其对应块体性质截然不同的死层现象。作为典型的例子,4d过渡金属氧化物SrRuO3的块体具备铁磁金属基态,居里转变温度约160K。但在SrTiO3等基底上生长的超薄SRO薄膜则展现出金属-绝缘体...


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柔性湿度传感器及其创新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4-12

近日,微电子所健康电子中心黄成军研究员和毛海央研究员团队在纳米森林柔性湿度传感器方向取得新进展。现有湿度传感器在低湿条件下存在灵敏度低的问题,难以满足高精度检测要求。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碳量子点@纳米森林复合结构的新型湿敏材料,利用纳米森林的高孔隙率和超亲水特点,及其与柔性基底可兼容制备和晶圆级制备...


合肥研究院多色长寿命碳点室温磷光材料研究获进展
2024-04-10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长龙团队在多色长寿命室温磷光发光材料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制备出能够发出从蓝色到绿色的多色超长室温磷光的碳化聚合物纳米点材料。室温磷光材料是一种能在激发光源关闭后持续发出冷光的特殊材料,在防伪、信息加密、显示技术和生物成像等...


全氮化物铁磁/超导界面近邻效应研究获进展
2024-04-10

超导体和铁磁体之间的界面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当磁性材料靠近超导体时,磁场进入超导体内仅几纳米的区域并破坏库珀对,致使界面的超导行为发生空间变化,影响两侧材料的宏观物理特性。此前,有研究在金属合金构成的S/F异质结中观测到超导转变温度随着铁磁层厚度变化而振荡的现象,表明该系统因强交换场导致超导配对...


科学家在二维量子磁体中发现“拓扑克尔效应”
2024-04-08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二维新型量子磁体斯格明子元激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取得进展,提出拓扑克尔效应的概念。斯格明子的概念起源于粒子物理,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凝聚态磁性材料中一类独特的拓扑元激发,其自旋在实空间以旋涡状或环状排列,整体具有非...


化学所本征柔性可拉伸光电子器件研究获进展
2024-04-08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因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弱的范德华作用,被赋予可溶加工和易柔性化的特点,在便携式和可植入式医疗监测设备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云圻与研究员郭云龙等,在高性能本征可拉伸有机光电材料和器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近期,针对目前报道的可拉伸有...


微电子所在芯片自适应微流散热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4-07

近日,微电子所新技术开发部微系统技术实验室焦斌斌研究员团队在芯片自适应微流散热领域取得了新进展。本研究从动物通过毛孔蒸发汗液以增强散热获得灵感,基于仿生原理,在硅基微流冷板内制备了温敏阀体结构及工质蒸发区。当芯片在极端高功耗工况下工作使自己温度急剧升高时,温敏阀体打开并释放冷却工质至蒸发区以实现...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
2024-04-07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方向取得新进展,为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可能。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是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由碲原子和过渡金属原子组成,其微观结构类似于三明治,过渡金属原子被上下...


上海微系统所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发光机制研究获进展
2024-04-02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丁古巧团队在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及荧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石墨烯粉体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陈良锋、副研究员杨思维结合群论在分子结构描述上的优势,通过控制变量实验与结构化学理论的结合,将具有实际物理含义的描述符应用于机器学习,揭示了石墨烯量子点...


单手性碳纳米管从水相体系到有机体系的迭代分离技术研究获进展
2024-03-28

高性能碳基电子器件与光电器件应用均要求使用性质均一的单手性半导体碳纳米管,实现不同手性单壁纳米管的高纯度分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基于有机聚合物体系分离的半导体碳纳米管材料在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有机体系中具有手性选择特性的聚合物分散剂种类有限。如果能实现碳纳米管从...


宁波材料所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2024-03-26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钙钛矿材料重量轻、柔韧性好和可低温溶液加工性而得到发展,并将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24%。具体来说,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外力作用,如机械弯曲导致钙钛矿晶界处产生不可逆的裂纹和裂缝,易破坏钙钛矿薄膜和器件的稳定性。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子义和刘畅等在薄膜形貌调控、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