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自旋过滤器使电子束极化率跃升
2020-07-01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基于尾场空泡加速的自旋过滤器,利用该方案有望获得全光驱动的紧凑高能极化电子源。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 。高能极化电子束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粒子对撞机) 、核物理、材料物理等领域,然而产生这样的电子束一般依赖于庞大、造...
-
中国科大在集成量子纠缠光源的合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0-06-3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任希锋等人与南京大学祝世宁团队及香港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高维、多光子量子纠缠光源研究中取得突破。在多光子方面,研究者利用415 nm的飞秒激光作为泵浦源,测量了由该系统制备的4光子和6光子的符合曲线,并展示了4光子Hong-Ou-Mandel干涉的结果,得到...
-
可穿戴双极型可充铝电池研究获进展
2020-06-30
可穿戴电子器件和柔性屏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对先进柔性储能器件的不断研究。为了满足柔性和便携性的双重要求,柔性电池需要在电极材料选取和电池结构设计上同时具备良好的柔性、高能量密度和较好的安全性能。目前大部分柔性电池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柔性材料和组件的开发,在电池整体结构上仍旧沿袭传统单极型设计,并且为了维...
-
宁波材料所研发新型等离激元结构色材料及制备技术
2020-06-29
亚波长微纳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SPR )吸收(或辐射)特定频段的可见光,产生等离激元结构色。目前,基于模板法或微纳加工(光刻、激光直写、离子束刻蚀或纳米压印等)手段的等离激元结构色的研发遇到瓶颈,主要是制备样品面积小、垂直集成兼容性差、材料的应用价值与制备材料所需设备的价值不匹配等,新技术研发势在...
-
上海光机所在超快激光诱导超连续谱双折射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2020-06-29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微加工研究团队在超快激光诱导各向同性材料超连续谱双折射效应方面取得进展。团队研究发现超快激光与石英玻璃相互作用产生的超连续谱具有双折射效应,该效应起源于超快激光诱导的各向异性微结构。超快激光与透明材料相互作用能产生白光超连续谱,...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高浓度电解液策略的高能量密度双离子电池
2020-06-29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联合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周志明,采用高浓度电解液策略显著提升了双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循环稳定性。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双离子电池( DIB )具有电压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在规模化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活性...
-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石墨烯单晶晶圆研究中获进展
2020-06-29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迁移率的石墨烯单晶晶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Wafer-scale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graphene on vicinal Ge。单晶石墨烯由于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被认为是后硅CMOS时代最具潜力的沟道材料之一,直接在CMOS技术兼容的衬底上制备...
-
提高铟铝氮化镓势垒异质结构的迁移率
2020-06-28
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已使用氮化镓中间层( IL )来改善低成本硅上氮化铟铝镓( InAlGaN )阻挡层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 HEMT )的性能。研究提示IL的增长时间过长会导致InAlGaN势垒的表面退化,适合进行“阶梯流”生长,从而使表面更光滑,降低了样品深处的界面粗糙度。由于界面粗糙度的改善,合金和界面粗糙度的散射得到了有...
-
上海光机所等在白光照明用红色荧光陶瓷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0-06-24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周圣明领衔的透明陶瓷课题组与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在白光照明用红色荧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作为白光LED中最常用的波长转换材料, Ce : YAG黄色荧光粉可以高效地将InGaN芯片发射的蓝光转换为黄光,从而混合得到照明用白光。不同于常见的大稀土离...
-
MEMS皮拉尼真空传感器
2020-06-24
皮拉尼( Pirani )真空计是基于热传导原理的真空计,基于传统热阻的皮拉尼真空技术在国际上已较为成熟,并有典型的真空传感器产品。为了实现宽范围量程的真空计量,往往需要通过组合多个真空计来实现。但由于传统的真空计体积较大,而真空组合模块的体积又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中科院微电子所先导中心在微型MEMS皮拉尼...
-
兰州化物所在柔性应变(摩擦)传感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2020-06-23
柔性传感器是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随着5G时代的到来,柔性传感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柔性传感器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环境温度的制约。例如,当前所报道的弹性体基底材料因具有较低的动态特性使得所组装传感器的低温自愈合性能较差,亟需提升柔性应变传感器材料在低温应用环境中的快速自愈合能力。同时...
-
青岛能源所提出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柔性和稳定性的通用策略
2020-06-23
有机太阳能电池( OPV )技术凭借质轻、柔性、半透明、弱光敏感及可通过卷对卷大面积制备等优点独树一帜,可在便携式和柔性电子消费应用领域与无机太阳能电池形成有效互补,引起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关注。近几年OPV的效率已取得长足进步,超过18% 。然而,关于OPV器件的稳定性研究却滞后于效率的发展。目前, OPV...
-
微电子所在新型存储器及硬件安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0-06-22
近日微电子所在新型存储器及硬件安全芯片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刘明院士科研团队两篇研究论文成功入选2020年第40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讨会( Symposium on VLSI ) 。研究团队于2015年开始先后与国内主要代工厂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合作开发嵌入式RRAM的量产技术,在中芯国际28nm工艺平台、华力40nm工艺平台上开发了成...
-
微电子所在表面增强拉曼(SERS)生化检测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2020-06-22
近日,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陈大鹏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北大学熊继军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表面增强拉曼( SERS )生化检测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森林的超疏水高粘附基底用于分子的双重富集,所制备的3D结构的金/银纳米杂化结构能很好地将待测物分子限制在“热点”处,从而成功实现分子...
-
超临界氦外冷却90度超导二极磁体测试成功
2020-06-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中科离子医学公司联合研制的90度超导二极磁体完成测试,这是国内首个实现超临界氦外冷却的大型马鞍形90度超导二极磁体。项目团队在超导磁体传导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创新设计采用超临界氦强迫单向循环外冷却低温系统,为小型低温冷氦气循环独立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中国科大在超冷原子光晶格中实现大规模高保真度量子纠缠对的同步制备
2020-06-22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在理论上提出并实验实现原子深度冷却新机制的基础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实现1250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的同步制备,为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规模化量子计算与模拟奠定基础。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的核心资源,量子计算的能力将随纠缠比特数...
-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具有宽谱带白光发射的非铅钙钛矿胶体纳米晶
2020-06-1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韩克利团队通过对非铅钙钛矿胶体纳米晶的自陷态激子进行调控,实现宽谱带白光发射,并有效提高发光量子产率。近年来,韩克利团队致力于非铅钙钛矿纳米晶载流子动力学研究,于2018年首次实现非铅双钙钛矿纳米晶由间接带隙到直接带隙的转变( J . Am...
-
合肥研究院等在赝反伽伐尼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0-06-19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伍志鲲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金龙等课题组通过实验与理论合作,在赝反伽伐尼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连续进展。研究发现,小尺寸的金属能与同种金属的化合物(离子)发生反应,这类反应既不属于经典的伽伐尼反应,也不等同于新近发现的反伽伐尼反应,因而命名...
-
福建物构所高储能密度反铁电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2020-06-19
作为一类关键基础性功能材料,反铁电材料具有储能密度高、温度稳定性好、充放电时间快和抗疲劳特性好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位移驱动器、高功率脉冲电源、能量存储电容器等器件,是国际上研究新型能源、智能材料与器件的热点。由于反铁电单晶生长难度大,目前有关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陶瓷体系,关于反铁电单晶的较少。...
-
深圳先进院研制出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成像系统
2020-06-19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研究员郑炜团队,与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张蜡宝团队合作,研制出近红外二区荧光寿命共聚焦成像系统,首次在近红外二区波段实现三维多色荧光寿命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avital confocal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in second near...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