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未标题-1.jpg
新型复合材料可用于超高效马达
2020-10-22

科技日报讯(实习记者张佳欣)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官网近日消息,科学家使用新技术制造了一种长10厘米、宽4厘米的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材料能够增加铜线电流容量,可按比例缩放,是用于超高效、高功率密度马达的新材料。这项研究旨在从多方面推进电动汽车广泛应用,如降低成本、提高或延长电动马达和电子元器件的...


未标题-1.jpg
科学家研发“理想”电池
2020-10-20

目前,为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锂电池有许多缺点。例如,电解液(一种能使电子和正电荷在电极之间移动的介质)是易燃液体。近日,瑞士日内瓦大学( UNIGE )结晶学专家开发了一种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后者可以在室温下工作。这些“理想”电池的性质将基于电解质的晶体结构,即由硼和氢组成的硼酸盐。事实上,电动...


未标题-1.jpg
287K!室温超导出炉了
2020-10-16

10月14日, 《自然》报道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联合内华达大学等团队在室温超导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287K (约15 ℃ )温度下的碳—硫—氢体系超导。2015年,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物理学家Mikhail Eremets团队在高压条件下的硫化氢结构中达到了203K (约- 70 ℃ )的超导临界温度。2019年, Eremets团...


未标题-1.jpg
迄今“最安静”半导体量子比特问世
2020-10-1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研制出了迄今“最安静” — —噪音最低的半导体量子比特,为进一步研制出大规模纠错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由硅内原子的电子制成的量子比特,有助于科学家研制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但硅材料内的缺陷会引起电荷噪音,干扰量子信息,影响其准确...


未标题-1.jpg
新的Arm技术为未来自动化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计算解决方案
2020-10-09

2020年9月29日, Arm推出了新的计算解决方案,为汽车和工业自动化中的自主系统提供了算法的变化。新的IP套件包括Arm Cortex-A78AECPU , Arm Mali-G78AE GPU和Arm Mali-C71AE ISP ,它们经过设计可与支持软件,工具和系统IP结合使用,以使芯片提供商和OEM能够自主工作负载的设计。这些产品将部署在一系列应用中,使智能...


未标题-1.jpg
中外科学家合作破解钙钛矿稳定性难题
2020-10-09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詹义强、郑立荣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团队合作,成功通过一种气相辅助生长方法研发了室温稳定的黑相甲脒铅碘钙钛矿( FAPbI3 )材料,并且制备出了光电转换效率大于23%的高效稳定太阳能电池。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和低温制备工艺得到...


未标题-1.jpg
新型g波超导体或被发现
2020-09-28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钌酸锶或是一种新型g波超导体。目前,物理学家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在这两个所谓“单态”状态之间存在第三种超导体:具有单个量子角动量的p波超导体,电子配对方式是平行自旋的而不是反平行自旋。于是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着手确定钌酸锶是否是...


未标题-1.jpg
量子安全超级SIM卡首度亮相!
2020-09-22

9月17日,以“主动安全·共筑产业生态”为主题的2020 HCS合肥网络安全大会隆重召开。量子安全超级SIM卡在此次大会上重磅亮相,受到热烈关注。这款安全创新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量子加密通话、量子加密视频会议、量子安全VPN接入、量子安全移动办公以及量子安全金融支付等丰富场景。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电信安徽公司还围绕网络...


未标题-1.jpg
科学家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2020-09-21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聂志鸿团队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 。聂志鸿团队为制备纳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则简易方法— —通过设计聚合物配体间的简单化学反应,实现对纳米“人造分子”组装构筑和物理性能的调控。接下来,当两个刷有不同...


未标题-1.jpg
新算法有助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安全
2020-09-16

安全性目前依旧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一大主要挑战。而据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4日公开的一项人工智能研究,德国科学家团队描述了一种算法,有助于确保自动驾驶汽车的行驶安全。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系统可以在没有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只...


未标题-1.jpg
神经元规模最大类脑计算机问世
2020-09-11

如今计算机应用普遍,但很少有人知道,科学家们最初是想通过机器模拟出一个人类大脑。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潘纲说,早期计算机的发展选择了以数值计算见长的冯·诺依曼架构。然而由于冯·诺依曼架构中数据储存和计算的分离,产生了存储墙问题。“这就好比信息存储在甲...


未标题-1.jpg
低成本太赫兹收发器传输速度达115吉比特/秒
2020-09-10

太赫兹频段是一种新的频率资源,有望用于未来的超高速无线通信— —如第六代( 6G )通信技术。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低成本太赫兹接收器,由一个二极管和一个专用的信号处理器组成,能在110米范围内以115吉比特( Gb ) /秒的速率、 0.3太赫兹( THz )的载波频率传输数据。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


未标题-1.jpg
首个微芯片内集成液体冷却系统问世
2020-09-10

英国《自然》杂志9日发表一项电子学重磅研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 )研究团队报告了首个微芯片内的集成液体冷却系统,这种新系统与传统的电子冷却方法相比,表现出了优异的冷却性能。这一成果意味着,通过将液体冷却直接嵌入电子芯片内部来控制电子产品产生的热量,将是一种前景可观、可持续,并且具有成本效益...


未标题-1.jpg
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首次实现
2020-09-09

,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马库斯·胡贝教授研究组合作,首次实现了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本成果为进一步实现各种高维量子信息过程和研究高维系统的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打下重要基础。然而要展示这一优势,必须要实现高保真度高维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传输...


未标题-1.jpg
无锡首个5G人工智能巡逻机器人“大白”上岗
2020-09-09

近日,无锡万达广场滨湖店广场上,一名小女孩好奇地盯着一台白色机器人,只见它高约1.6米,正面和侧面印有“警察POLICE ”字样,由车轮驱动,扩音器播放着安全提示,顶部摄像头不停旋转观察周围情况。梁溪路警务站启用后“引进”的这位新伙伴,也是无锡首个5G人工智能巡逻机器人,拥有远程巡逻、 AR传感等功能,也可实现...


未标题-1.jpg
柔性传感系统有望缩短微创手术时间
2020-09-08

西安交通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提出并构建了柔性多路复用气球集成系统,实现了柔性器件设计、多功能集成、器件阵列设计(实现信号面扫描) ,有望在人体心脏微创手术上获得重要应用。9月7日,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心脏微创手术通过小的经皮切口(如大腿动脉切口)插入...


微信截图_20200904124531
科学家精确模拟电子与光相互作用
2020-09-04

近日,德国基尔大学发布公告称,该校实验和应用物理研究所( IEAP )的纳希德·塔勒比教授成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尽可能精确地描述电子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模型将有助于开发新的光谱干涉仪。相关研究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超快电子显微镜能以飞秒的时间分辨率研究样品的动力学,加上先进光谱技术,现...


未标题-1.jpg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
2020-09-03

近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我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的类脑计算机。这台类脑计算机包含792颗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典型运行功耗只需要350 ~ 500瓦,同时它也是目前国际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与此...


微信截图_20200828144137.png
小于零点一毫米的机器人诞生
2020-08-28

将电子器件微型化以生产细胞大小的机器人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微米级致动器系统,该技术一直受到限制。除了设计微型制动器外,米斯金和同事还开发了一个微型机器人原型,其中用到4个致动器作为机器人的腿。操作者可以将激光照射到机器人的不同部位,来实现弯曲前腿或后腿的效果,从而推动机器人前进。...


未标题-1.jpg
科学家模拟出13种用于替代硅FinFET的材料
2020-08-27

瑞士科学家对像石墨烯这样的二维材料进行了计算研究,以确定哪种材料能制造出最好的晶体管。来自苏黎世ETH和EPFL的研究小组在Piz-Daint超级计算机上结合了密度泛函理论和量子输运理论,对栅极长度从5nm到15nm的器件进行了电流-电压特性建模。据Piz-Daint所在的瑞士国家计算机中心称: “他们将这些计算与所谓的量子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