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薄单分子电子器件 厚度约为头发丝的1/60000
2020-06-04
近日,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洪文晶教授研究团队,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柯林·兰伯特院士团队合作,在室温下制备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薄的、厚度约为头发丝直径1 / 60000的单分子电子器件。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这一仅超薄分子电子器件,展示了纳米尺度电子输运的独特量子隧...
-
分子与量子也可纠缠
2020-06-01
关于量子纠缠,科学家们研究对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表明,经过调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现量子纠缠现象。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成员林毅恒教授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合作,在离子阱体系实现带电原子和带电分子的联合调控,首次制备了单原子和单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并且通过定量表征手段,确定产生的量子纠缠...
-
以色列研发出新型口罩 可用手机充电器供电自洁
2020-05-29
英媒称,以色列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了一种口罩,可以利用手机充电器提供的电力进行自洁。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月23日报道,这款口罩由以色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它利用内置的碳纤维层来杀灭病原体— —比如可能在口罩上积聚的新冠病毒。此前,以色列阿夫蒂普斯专利与发明公司发布了另一款原型...
-
微型机器人血中送药
2020-05-28
能够逆着血流方向移动的微型载药机器人,有朝一日可能会被用来向癌细胞直接输送化疗药物。据《新科学家》报道,德国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的Metin Setti及其同事开发出了一种名为“微滚筒”的微型机器人,可以携带抗癌药物,并选择性地瞄准人类乳腺癌细胞。研究小组从人体内的白细胞中获得了设计机器人的...
-
我国科学家首次制备出单原子和单分子之间的量子纠缠态
2020-05-27
目前有多种体系可用于探索实现量子传感和量子信息处理。其中,分子作为多个原子组成的系统,原子集团可以转动和发生振动,由此带来独特的属性。因此分子可以处于能量跨度相当大的不同量子状态,状态之间能量差别所对应的频率可以从接近零一直到达数百THz(每秒百万亿次)的光学频率,因此分子可以作为媒介,用于匹配和沟...
-
DNA模板提升高性能晶体管潜力
2020-05-25
北京大学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伟课题组与厦门大学教授朱志课题组、清华大学研究员唐建石课题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博士郑明合作,探索生物—碳纳米管复合界面及大面积取向排列的调控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孙伟等以组装于脱氧核糖核酸( DNA ...
-
“深色光纤”化身低成本地震传感器
2020-05-21
埋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城市地下的光缆显示,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的南方大学和A & M大学成为玫瑰游行中“最响”的乐队。不久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家詹中文加入了帕萨迪纳市数十万人的行列,观看一场盛大的玫瑰花车游行。2019年11月,帕萨迪纳市准予詹中文团队使用两条“深色光纤” ,每条光纤长约37公里。莱斯...
-
科学家提出随机化共振超材料结构
2020-05-20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何清波研究组提出了随机化共振超材料结构,突破了单传感器振动溯源技术难题。像蜘蛛一样利用传感器对远处的振动激励进行感知和定位即为振动溯源,在医疗健康监测、机器故障诊断、智能设备和物联网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发现,该超材料结构模型局域振子等效质量的随机分...
-
今年公众科学日将可“云游中科院”
2020-05-19
2020年5月23日至24日,中科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将在全国121个院属单位举办。主办方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介绍,与以往不同,本届公众科学日全部以线上形式在官方网站open.kepu.cn上开展,主题为“云游中科院 畅想新生活”。中科院官方科普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将集中发布系列活动预告和参观攻略,多视角、多渠道宣传公众科...
-
AI新算法能识别不同类型脑损伤
2020-05-18
据英国剑桥大学官网14日消息,来自该校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AI算法,并借助大量CT扫描数据对其进行临床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其能成功检测、分割、量化并区分不同类型脑部病变。新算法有望帮助研究人员为颅脑损伤开发出更多个性化疗法;也可以用于某些临床情况,例如在放射医生很少的地区使用。脑损伤是巨...
-
视觉皮层动态电刺激或帮盲人恢复视觉
2020-05-18
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近期开发出一种方法,使用植入电极,按动态顺序在人脑视觉皮层表面施加刺激,借此“画出”受试者能够看到的图形。相关研究5月14日刊登于《细胞》。“当我们通过电极刺激直接在失明者的大脑上动态地‘画’字母时,他们能‘看到’相应的字母形状,也能正确认出不同的字母。根据描述,他们眼前出现发...
-
让太阳能电池板“出汗”降温
2020-05-14
和人类一样,太阳能电池板温度过高也无法正常工作。不过据《科学》报道,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通过让它们“出汗”使其冷却的方法,从而增加能量输出。几十年前,研究人员发现,用水冷却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提高其转化效率。由此,香港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师王鹏和同事想到了冷凝水的另一种用途:太阳能电池板的冷却剂。他们...
-
新AI诊断程序可预测是否感染新冠肺炎
2020-05-1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日报道,英美科学家携手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 AI )诊断工具,可以根据症状预测某人是否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研究人员称,这款AI模型使用“新冠肺炎症状研究”应用程序中的数据,通过比较人们的症状和传统新冠肺炎测试提供的结果来预测某人是否可能感染新冠肺炎,有...
-
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找到使命——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云霁
2020-05-06
目前,陈云霁是计算所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主任,这意味着他要带领整个团队探索新型智能处理器指令集、芯片设计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利用业余时间,陈云霁整宿整宿地在办公室写代码,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原型的逻辑设计在加班中诞生。2014年, 31岁的陈云霁及计算所团队与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共同在体系结构顶级...
-
科学家创超快电子衍射时间分辨率新纪录
2020-04-22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向导和院士张杰领导的课题组与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万唯实合作,将加速器领域的双偏转消色差技术与激光领域啁啾脉冲放大压缩技术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时间抖动电子束脉宽压缩。并将超快电子衍射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优于50飞秒( 1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 ,将美国同行保持多年的分辨率世界...
-
通过人工智能 让三维矢量全息“任意”可控
2020-04-22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在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新的技术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这项发明还为光学全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首次在全息中证明光的三维矢量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实现信息的编码和复用。顾敏表示: “这项发明不仅为下一代...
-
研究显示正反中微子行为不同
2020-04-17
由357名国际专家参与的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组在《自然》杂志15日发表的文章称,他们历时近10年的研究发现,缪子型中微子转变成电子型中微子的概率高于缪子型反中微子转变成电子型反中微子的频率。最新研究中有迹象显示正反中微子行为存在差异,这或有助于阐明为什么现在的宇宙由物质而非反物质主导。据温良剑介绍,中微子...
-
人工智能正自我进化
2020-04-16
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也能独立进化。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新软件,他们借用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等概念构建了人工智能程序,在没有人类输入的情况下,后者也能一代又一代地改进。这个程序在几天内重复了数十年来的人工智能研究,设计者认为,有一天它可能会带来人工智能的新方法。研究人员构建人工智能算法通常需要...
-
量子计算平台运行温度提至一开尔文以上
2020-04-16
英国《自然》杂志15日发表的两项独立研究,成功演示了能在以现有运行温度的15倍温度下运作的量子计算平台。运行温度提至1开尔文以上被认为是该领域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将现有原型扩展至更大更强的量子计算机来说,研究结果将能带来极大影响。其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曼诺·维尔德霍斯特及其同事,制作了一个能在...
-
深度学习AI可扫描心脏血流
2020-04-15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3日发表的一项医学与人工智能( AI )研究中,瑞士科学家介绍了一种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几秒之内扫描心血管血流。这个深度学习模型有望让临床医师在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扫描的同时,实时观察血流变化,从而优化诊断工作流。深度学习网络,是机器学习中一种基于对数据进行表征学习的方法,也被称为...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