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个植入式磁共振探测器问世
2019-11-29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7日报道,由德国和瑞士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高灵敏植入设备,能以前所未有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探测大脑的生理机能。研究人员称,这一突破性设计有望在生命科学领域“大显身手” 。该新设备是一种植入式带有集成芯片的超细核磁共振针,芯片能检测和传输纳升量大脑氧代谢核磁共振数据。研究...
-
大脑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记忆
2019-11-28
人类大脑如何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记忆?作为“人类大脑计划”的一部分,来自德国、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组研究了大脑纹状体中的神经元回路。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计算生物学》杂志上,对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神经元中,外部和内部信息处理通过突触可塑性,将突触信号在脑神经网络中传输。在基于反...
-
新型“虚拟现实皮肤”能传递触觉
2019-11-22
据英国《自然》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工程学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种可通信、可覆盖皮肤表面的无线触敏界面。这个装置通过机械振动的方式进行信息通信,可作为虚拟现实( VR )合成皮肤,应用于社交媒体、假肢控制和电子游戏。研究团队用一系列应用,演示了这款“ VR皮肤”的功能。比如,这个系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向...
-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量子相变中量子金属态存在
2019-11-19
记者11月15日从电子科技大学获悉,该校牵头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等相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完全证实高温超导纳米多孔薄膜中量子金属态的存在,为研究量子金属态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相关论文《超导—绝缘相变中的玻色金属态》已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上以“first release(首...
-
新型肝芯片可跨物种识别药物毒性
2019-11-15
器官芯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是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有多种类型器官芯片问世。美国一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具有种特异性的肝芯片,可以跨物种识别药物毒性,从而帮助提高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成功率。论文共同作者、 Wyss研究所的唐纳德·英伯格指出,新型肝芯片...
-
迄今最强超短激光脉冲振荡器问世
2019-11-15
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商业薄盘磁头。圆盘被单片棱镜包围,单片棱镜借助反射传递泵浦光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3日报道,瑞士科学家于近日展示了一款亚皮秒薄盘激光振荡器,平均输出功率达到创纪录的350瓦,成为超短激光脉冲振荡器的新“标杆” ,也为实现更强大的激光器奠定了基础。在最新研究中,结合薄盘激光技术领域迄今取...
-
新型半导体材料可拉伸可完全降解
2019-11-15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13日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 ACS核心科学》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可拉伸、可完全降解,并能在应变时保持稳定电气性能的半导体材料。研究人员称,这一同时具有3种不同属性的新材料有望在医疗、环境监测、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家在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制造柔性、可降解的半导...
-
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在津诞生
2019-11-12
近日,由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黄显所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该研究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尖端科学》 。除了具备良好的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外,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还可以搭载多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应力传...
-
另辟蹊径再续摩尔定律
2019-11-07
过往集成电路的发展是摩尔定律有效印证。摩尔定律在1965年被第一次提及,其基论点为在维持最低成本的前提下,以18-24个月为一个跨度,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将提升一倍。按照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度每18-24个月翻一倍,即工艺节点以1 / √ 2的系数逐步缩减,工艺节点越小,制造工艺越先进。从过去数...
-
最新量子通信芯片问世 仅为现有装置的千分之一
2019-11-06
新加坡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量子通信芯片,尽管其“块头”仅为现有装置的千分之一,但能提供同样出众的量子安全技术,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等紧凑型设备内,提升其通信安全性。该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开发传统光通信系统和量子通信系统的混合网络,这将改善量子技...
-
大脑皮层神经网络测量取得新突破
2019-11-01
哺乳动物的大脑具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极高的通信密度,是已知最复杂的网络。德国马普脑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是绘制哺乳动物大脑的脑组织图,记录局部结缔组织,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寻找之前学习过程的痕迹。项目负责人赫尔姆斯特德特说: “即使在这样一块相对较小的大脑皮层中,包含的信息量和精度也令我们感到惊讶,将所开...
-
纳米电子元件要素量子点接触首次构建
2019-10-31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劳伦斯·莫伦康普教授领导的团队利用其开发的汞碲( HgTe )量子阱,首次成功构建了一个纳米电子元件基本要素— —量子点接触( QPC ) 。这项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量子点接触是二维结构中的准一维压缩,导电态仅位于边缘的HgTe拓扑量子阱中,并在量子点接触处空间组合。他们首...
-
科学家发现铁电薄膜如何既“柔”又“弹”
2019-10-29
柔性电子技术正带来一场智能可穿戴技术革命,而铁电材料将在柔性电子领域扮演重要角色。铁电材料是一种具有自发极化,且能够实现机械能和电能转换的功能材料。但块体铁电氧化物表现出一定脆性和刚性,如何在铁电薄膜中实现超弹性和柔性,并将其应用在柔性电子器件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采用水溶性的Sr3Al2O6作为...
-
中子星并合产生重元素锶首次被确认
2019-10-28
2017年,科学家首次探测到两颗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引发科学界一片狂欢,但故事并没有结束!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对这次并合产生的数据进行重新分析,首次确认重元素锶来自于这场并合。证实宇宙中较重的元素可以在中子星并合中产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4日报道, 2017年,在探测到中子星并合产...
-
激光等离子加速器再破纪录
2019-10-23
近日,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刷新了激光等离子加速器产生能量的世界纪录:在20厘米长的等离子体内产生了能量高达78亿电子伏特( 7.8GeV )的电子束,是以前世界纪录的2倍,而使用常规技术需要约91米长的等离子体才能获得如此高的能量。在此等离子体波导中,充满气体的蓝宝石管被触发放电从而形成一个等离子体,而一...
-
扭一扭 就制冷
2019-10-22
有一种柔性制冷新策略,可通过加捻和解捻就实现纤维制冷。在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报告中,南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展示了这种基于捻曲技术的制冷方案。该方案可适用于多种材料,包括天然橡胶、普通的钓鱼线以及镍钛合金。“基于天然橡胶的弹热制冷早在19世纪早期就已经被发现了,但...
-
高熵合金强与韧兼得的奥秘破解
2019-10-15
金属材料的制备和使用渊源千年,是人们所用的最大量和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人们研究发现,如果打破传统的合金设计方法,将多种元素等原子比固溶在一起,理论上会制得原子排列有序而元素排列无序的所谓高熵合金,从而打破传统金属中强塑性难以兼得的困境。近日,浙江大学研究人员与国内外合作者,揭示了高熵合金中晶格调控...
-
什么是地理空间智能(Geospatial AI)
2019-09-26
什么是地理空间智能( Geospatial AI )或Geo . AI ?使用智能算法,数据分类和智能预测、分析, AI在很多领域将有一系列的工具来帮助解决问题。出行共享公司、物流、农业、调查以及基础设施都是很好的应用的例子。出行共享公司如Uber , Lyft等,可以从客户得到通用的反馈,处理数据从而发现车辆和司机的密度分布。在物流...
-
特斯拉AI芯片深度解读
2019-09-25
在IEEE年度Hot Chips大会上,特斯拉的FSD芯片是众多出色的演讲之一。在今年4月的自动驾驶日,特斯拉首次公开了他们的全自动驾驶( FSD )芯片。而在最近的Hot Chips 31大会上,特斯拉对芯片的一些关键组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尽管芯片上的大多数逻辑都使用经过行业验证的IP块来降低风险并加快开发周期,但特斯拉FSD芯片上...
-
静电到底哪来的?
2019-09-17
把气球在头上摩擦,你的头发就会竖起来。但是,尽管古希腊人首先发现了静电,科学家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某些材料相互摩擦会产生电荷。现在,他们可能有了答案。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碰巧在研究另一种被称为柔性电的电现象,他们想知道这是否可以解释摩擦如何产生静电。这一直让科学家感到困惑,他们认为静电的积累可能归...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