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等离子体透镜时空滤波器
2020-04-23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超短脉冲激光时空特性调控提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朱健强研究员团队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发了一种可以在重复频率下使用的被称为“等离子体透镜时空滤波器( STPLF ) ”的时空等离子体光学器件。朱健强表示,等离子体透镜时空滤波...
-
“标准答案”型思维方式不可取
2020-04-22
“ ‘标准答案’型思维方式的学生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是不可思议的结果。一些刚做出名堂的年轻科学家较早地走上领导岗位,最终没有在科学上达到高峰也非常可惜。”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在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第88期院士大讲堂时说。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康乐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畅谈百年诺贝尔...
-
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传输机理揭示
2020-04-21
全固态锂电池因兼具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成为当前电池研究的热点,而成功构筑这一电池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固态电解质。为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具备高离子电导率的固态电解质,必须先充分理解其中锂离子的传输机理。研究人员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对经典固态电解的观测,研究者发现了大量单原子层缺陷,并且这些缺陷相互之间会...
-
单层氧化物薄膜的新型磁各向异性研究获进展
2020-04-17
早期人们为了节省成本,把大块单晶用微米甚至纳米厚度的薄膜来代替,大大节省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效率,这就是芯片的来源。现在有一种新的研究,专门用于开发新材料,不同于一般的薄膜制备,这种研究通过人为选择薄膜中的每一层原子或者分子层,像搭乐高一样做出跟自然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结构,这一类研究有一个专门的名...
-
新型电极可“看清”深部脑刺激治疗机理
2020-04-16
新研制的石墨烯纤维DBS电极具有高于同尺寸铂铱电极70倍的电荷注入容量。在9.4T高场MRI中,该电极的伪影比同尺寸铂铱电极小得多,并且该电极在施加连续大电流脉冲的条件下,表现出了高稳定性。利用石墨烯纤维电极,以丘脑底核为刺激靶点的DBS,显著提高了帕金森症大鼠的运动能力,减轻了帕金森症导致的运动障碍。论文共同...
-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大幅提升锂电池循环稳定性
2020-04-15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其带隙可调、缺陷容忍度较高、以及制备简单等优势成为近年来光电研究领域的热点材料。然而,与锂离子导体锂镧钛氧化合物具有相似空间结构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其框架内的锂离子传导特性以及相关应用却少有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旋涂法制备的金属氯基钙钛矿具有容纳和传输锂离子的特性。锂离子...
-
“云”科研 正当时
2020-04-14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开启了居家办公、网上办事的新模式。为了最大程度保障科研工作有序开展,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主动作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数据库及信息服务平台,支撑科研单位开展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方面研究,面向全球发布和...
-
至暗时刻 这里有光
2020-04-13
日前,中国科学院正式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向全球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开放式的浏览、检索和共享服务,为推动世界各国开展病毒研究和疫情防控提供参考。而在平台上线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科技期刊仍在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科学论文和科学数据,将共享平台的内容和规模不断充实、扩大,促进全球...
-
中科深江集成化之路从“三无”开始
2020-04-10
展望未来,他希望中科深江联合中科院科研团队,推动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在集成化、新材料新器件应用和智能网联融合三个领域精耕细作。他说:“集成化需要在扩大集成化覆盖面和提升集成度上下功夫;新材料新器件是永远的关键和基础,需要持续重点关注,包括新型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新型复合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和更高集成...
-
人工智能抗疫尚需重视“软基建”
2020-04-10
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无人配送,健康监测,数据研判…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渗透进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4月9日上午,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学报、腾讯科协和腾讯集团发展研究办公室主办的人工智能科技与经济融合新引领线上研讨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指出,人...
-
持之以恒会有认识上的升华——从高温超导研究看原始创新
2020-04-03
1987年2月20日凌晨,制备出起始转变温度92.8k的钇钡铜氧超导样品后,物理所13位研究者的合影。1986年,瑞士科学家贝德诺兹和缪勒首次在镧钡铜氧化合物中观测到超导电性,临界温度高达35K —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超导体一定来自常规金属和合金,且临界温度不会超过40K ,即存在“麦克米兰极限” 。当天凌晨,赵忠贤...
-
我国成功制备碳纳米管光电传感存储器件
2020-04-03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一种基于铝纳米晶浮栅的碳纳米管非易失性存储器,基于理论计算分析与实验优化设计,制备出32×32像素的非易失性柔性紫外光面阵器件,首次实现了光学图像的传感与图像存储,为新型柔性光检测与存储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由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吉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完成。曲庭...
-
三星首推EUV工艺DRAM内存
2020-04-01
三星电子( Samsung Electronics ) 2020年3月25日宣布,已经出货100万业界首款10nm EUV级( D1x ) DDR4 DRAM模组,并完成全球客户评估,这为今后高端PC 、手机、企业级服务器等应用领域开启新大门。三星表示,将从第四代10nm级( D1a ) DRAM或高端级14nm级DRAM开始全面导入EUV ,明年基于D1a大规模量产DDR5和LPDDR5内...
-
开发超低功耗黑磷隧道场效应晶体管延续摩尔定律
2020-03-31
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是当今信息技术成功发展的关键。然而,随着摩尔定律因功耗增加而达到极限,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替代晶体管设计。可替代场效应晶体管( Alternative tunnel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TFET )被认为可以作为CMOS晶体管的主要替代物,因为TFET的亚阈值摆幅可降低至60 mV/dec以下。韩国科学技术学院物...
-
《超越摩尔定律的外延设备技术及市场趋势2020》
2020-03-30
2020年1月, Yole发布《超越摩尔定律的外延设备技术及市场趋势2020 》报告,报告显示, 2019近年超越摩尔定律的外延设备市场接近9.4亿美元,预计2025年外延设备市场将超过60亿美元。从技术的角度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MOCVD )主要用于大多数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外延设备,如砷化镓和氮化镓基器件。从竞争格局来看...
-
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在深问世
2020-03-30
记者3月27日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该院科研人员近日研制出一种集运动、变形、变色于一体的多功能微型软体机器人,有望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应用。该研究项目牵头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杜学敏说,这种微型软体机器人的尺寸为毫米级,外形像一个柳叶鳗的幼体。研究发现,在遇到孔洞尺...
-
“中国天眼”疫情期间科学产出不停摆
2020-03-27
在正式投入运行不久, “中国天眼”即遭遇疫情冲击,不过,在众多科学家的合力呵护下, “中国天眼”在疫情期间确保了正常运行。截至目前, “中国天眼”已发现并认证的脉冲星达到114颗,加快进入科学产出阶段。尽管在调试期间就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科学成果,但通过国家验收后,根据观测需求和运行情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
-
李国杰: 未来几十年是并行计算的黄金时代
2020-03-26
3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赛启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赛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李国杰讲述了一件往事。据介绍,此次中国科学院“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赛,就意在凝聚不同领域专业人才,弥补我们在基础算法和软件应用上的不足,建立和完善先进计算产业生态。他提出,目前,智能计算、大数据计算主...
-
水热法合成纳米材料的“黑匣子”打开
2020-03-24
研究人员发现,在水热条件下,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在流体剪切力的作用下可以沿着流场的方向进行排列。此外,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能够通过与酚醛树脂的原位交联固定形成具有环形结构的轴对称凝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凝胶形貌和结构的直接观察分析,进而推测出水热合成中的流体行为。据此,研究人员开展了加热温度、溶液粘度和...
-
高性能非易失存储器
2020-03-2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晓光团队基于铁电隧道结量子隧穿效应,研发了具有亚纳秒信息写入速度的超快原型存储器,并可用于构建存算一体人工神经网络,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该铁电隧道结忆阻器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识别MNIST手写数字,准确率达90%以上。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