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电子所参加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
2020-10-10
9月25日,以“ ‘十四五’科技创新与中部崛起”为主题的2020江西智库峰会暨国家级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在南昌举行。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通过视频致辞。微电子所应邀参加了活动。智能非接触式生物睡眠仪在疫情期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未来在睡眠监测、养老监护以...
-
《科学》公布年度十大突破
2019-12-23
12月20日,《科学》公布了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东亚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遗骸,而第一张黑洞照片的拍摄同样有中国科学家参与。黑洞照片位居十大突破首位。“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4月10日发布了人类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引起全球关注和热议。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
-
大国重器
2019-12-19
20 世纪初期以来,科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重要变革,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倚重精度高、功能强、用途广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重要手段和研究平台,对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着越...
-
中国科学院党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19-12-16
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主持会议,院领导班子成员和院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强调,中科院党组要立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胸怀“两个大局” ,深入分析和研究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
-
陆大道:对我国“十四五”规划若干领域发展的初步认识
2019-12-13
2013年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刻的大转型新时期。国家对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实现了国民经济新常态。但同时,要强调国家优先发展的大城市群与大城市区及其所带动的部分合作区的整体竞争力,尽快实现这些地区的转型发展,将较高的增长速度保持...
-
中国机构领跑材料学科研产出增速榜
2019-12-13
12月12日出版的《自然》增刊“ 2019自然指数—材料科学”聚焦了全球科研机构在材料学领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情况。新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材料学领域一支强大的科研力量。在纳入自然指数的82种高质量科研期刊中, 2015年到2018年材料科学论文产出增幅最快的50家机构有43家来自中国,并且前10位均为中国的大学,分别是:中...
-
赵忠贤:“土炮”搞超导,也管用
2019-12-12
今年8月底,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新生们作了一场入学报告。他告诉年轻的同学们,做科研首先是选对方向,然后是坚持,坚持下去,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这番话,正是赵忠贤科研生涯的浓缩。赵忠贤长期从事超导研究,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
-
我国首次合成单一手性碳纳米管的长共轭链段
2019-12-12
碳纳米管可被认为是仅包含sp2键合原子的全碳基管状共轭聚合物,然而直径特定的碳纳米管片段长共轭聚合物尚无研究报道。具有单一直径和手性的纯碳纳米管材料,在纳米科技和电子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潜力,但合成这样的碳纳米管是合成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催化剂表面介导生长的方法在制备碳纳米管方面表现出...
-
微电子所在新型垂直纳米环栅器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12-09
垂直纳米环栅晶体管是集成电路2纳米及以下技术代的主要候选器件,但其在提高器件性能和可制造性等方面面临着众多挑战。在2018年底举办的国际集成电路会议IEDM上,来自IMEC的Ryckaert博士1将垂直纳米器件的栅极长度及沟道与栅极相对位置的控制列为关键挑战之一。朱慧珑课题组系统地研发了一种原子层选择性刻蚀锗硅的方法...
-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世界最高磁场超导磁体
2019-12-06
日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心磁场高达32.35特斯拉( T )的全超导磁体。该磁体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温内插磁体技术,打破了2017年12月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的32.0特斯拉超导磁体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高场内插磁体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将服务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
-
《2019研究前沿》报告在京发布
2019-11-28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在北京联合向全球发布了《 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 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 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白春礼指出,中科院启动了“可能影响世界未来格局的中国重大科技突破研判”等一系列...
-
我国多领域前沿研究表现活跃
2019-11-27
26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 2019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向全球发布了《 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 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 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为第...
-
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联盟受邀参加2019世界5G大会
2019-11-25
由北京市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世界5G大会11月21日上午在京开幕。大会以“ 5G改变世界, 5G创造未来”为主题,集聚全球百余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领导人,围绕5G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创新应用,通过论坛、展览、比赛等形式,为全球带来5G的饕餮盛宴。...
-
微电子所与上海积塔半导体合作共赢
2019-11-20
2018-2019年度,微电子所韦亚一研究员率领先导中心计算光刻研发中心团队与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围绕集成电路先进光刻制造光学邻近效应修正开展了深度合作。目前已帮助积塔半导体完成5轮OPC工作并顺利流片,直接支撑了积塔半导体在0.18纳米技术节点的量产工艺研发,同时帮助积塔半导体建立OPC研发团队。图2图一部分图...
-
重大科研设施 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结果发布
2019-11-22
11月19日,科技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了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和中央改革办督察组的要求, 2019年5月至9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
-
我国学者首次合成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
2019-11-19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合成了螺旋手性碳纳米管片段,并对其强圆偏振发光(CPL)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由于其突出的机械、电学以及光学性质, 碳纳米管材料在纳米科技和电子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制备方法难以控...
-
24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9-11-18
11月16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第二十二次院士大会召开。曹雪涛、吴岳良、高福等24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曾益新、陈勇、周成虎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副主席,郭传杰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主席团常委。新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
微电子所等在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光电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9-11-15
半导体光伏结构因其能够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被认为是实现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然而早在1961年,美国科学家肖克莱、德国科学家凯赛尔便提出光伏单元的效率由于难以避免的损耗而存在理论极限。其中,由于光子吸收和再辐射导致的自发辐射损耗最为关键,这种损耗正比于自发辐射立体角和太阳光立体角的比值。太阳光的...
-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高速晶体管
2019-11-11
,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员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晶体管“硅-石墨烯-锗晶体管” ,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并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提升至吉赫兹领域。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据该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中科...
-
中德合作柔性制造解决方案亮相
2019-10-3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德国思爱普( SAP )中国研究院携手打造的自适应模块化柔性制造解决方案在2019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上对外亮相。该方案采用世界领先的边缘计算与云平台协同制造以及模块化生产概念,打通了设计、制造、交付、运维全流程,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全程数字化智连,实现高度的柔性生产,这将极大...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