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维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2021-11-16
超薄金属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性能独特的二维材料,已在催化、电子/光电子、能量存储和转换、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日,该团队研究人员在一锅法制备二维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发展出一种晶种生长- Galvanic置换反应-自组装方法,构建出钯( Pd )片内嵌金( Au )纳米颗粒的...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具有超高储锂性能的三维锗-碳炔材料
2021-11-16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制备了一种由线性丁二炔键通过sp3 -杂化锗原子构成的类金刚石骨架的三维多孔材料—锗-碳炔( Ge-CDY ) ,并对其电子结构、带隙及锂存储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得到一种结构稳定、具有良好导电性且对碱金属原子具有良好储存能力的三维富sp -杂化碳材料...
-
苏州纳米所单手性碳纳米管高纯度分离技术研究获进展
2021-11-12
单手性碳纳米管是一种颇具前途的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具有确定的能带结构和近红外吸收发射特性,在碳基集成电路、红外光探测器与量子光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下一代碳基电子的核心材料。研究团队与国内多个团队合作,发现这些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在碳基集成电路和多功能电路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Adv . Mater ...
-
室温红外探测与仿生动目标探测研究获进展
2021-11-1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胡伟达与复旦大学教授周鹏合作,在范德华尔斯异质结室温红外探测与仿生动目标探测领域中取得进展。在室温红外探测方面,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范德华尔斯单极势垒结构的红外探测器,突破了传统材料的晶格匹配与能带匹配的限制。进一步,在仿生动目标探测方面,上海技物所团队构建了更为复杂的三...
-
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
2021-11-11
北京谱仪Ⅲ ( BES Ⅲ )国际合作组精确测量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并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1998年, FENICE实验首次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光子-中子相互作用强于光子-质子相互作用,与夸克模型预期不符。解...
-
大连化物所观测到低维材料电荷转移的Marcus反转区间
2021-11-10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研究员吴凯丰团队在低维材料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观测到低维材料电荷转移的Marcus反转区间。有研究人员提出了Auger辅助电荷转移的可能性:量子点中电子-空穴之间存在强烈的库伦耦合作用,其中一个电荷转移的多余驱动力可用于激发另一电荷,从...
-
沈阳自动化所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2021-11-10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米自动化课题组在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A Flexible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ontinuum Robot Steering in the Enlarged Effective Workspace with Constraints for ? Retrograde ? Intrarenal Surgery ) 。针对目前磁控系统有效工作空...
-
上海硅酸盐所氟基电池研究获进展
2021-11-09
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体系的长期追求目标。?针对锂-氟多相转换反应面临的动力学迟缓和可逆性不佳的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驰麟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固液氟转换机制,在醚类电解液中引入阴离子受体添加剂,促进钝化相LiF的解离并在多相反应界面处形成溶剂化的...
-
合肥研究院等离激元多极子耦合系统研究取得进展
2021-11-08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员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振洋团队在表面等离激元多极子耦合系统研究中取得进展,揭示了二极子-多极子耦合系统的远/近场和角辐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二聚体和三聚体的反键组合“暗”模式与相同长度的多极子的高能级共振子的远场光谱及近场极化率、电场分布相似。该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
-
东芝将量子系统缩小到半导体尺寸
2021-11-05
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加密特征可以抵御未来超级计算机的攻击,从而保证通信安全。由于这类组件相对笨重且昂贵,近期东芝欧洲公司宣布开发了世界上首个基于芯片的量子密钥分发( QKD )系统,将光纤电路和器件整合入毫米级半导体芯片。这些具体的研究细节已经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
-
铁基超导体(Ba0.6K0.4)Fe2As2的本征电子结构和超导能隙研究获进展
2021-11-05
铁基高温超导体的超导电性是非常规超导机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的电子结构和超导能隙结构是理解铁基超导体超导机理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最佳掺杂铁基超导体( Ba0.6K0.4 ) Fe2As2的电子结构和超导能隙结构仍存在诸多争议,包括超导态下布里渊区中心( Γ点)附近平带的起源,布里渊区角落( M点)附近的能带和费米面的拓...
-
大连化物所实现电催化过程电子转移成像
2021-11-04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催化与原位表征研究组研究员李灿与研究员范峰滔等在液相原位电化学成像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电催化过程中电荷转移过程的纳米尺度直观成像。该方法利用纳米探针的移动扫描测量了能够转移电子的外球电对分子和催化产物分子的局域分布,实现...
-
深度学习技术与多源异构数据结合研究获进展
2021-11-04
近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人工智能部博士研究生姚铁锤在研究员迟学斌、王彦棡和副研究员王珏的指导下,结合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手段,在新能源的能源分配及消耗、需求侧的能源...
-
福建物构所非线性光学材料电子结构与功能基元取得进展
2021-11-04
目前商用的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有硫(磷)属化合物AgGaS2 、 AgGaSe2 、 ZnGeP2等,具有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但存在一些本征问题,如低的激光损伤阈值、非相位匹配、多声子吸收,而不能用于高功率的激光输出。非线性光学效应主要来自于化合物的共价键,激光损伤阈值主要来源于材料的离子键,由于共价键和离子键在化合...
-
微电子所在SOT型磁性存储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1-11-02
近日,微电子所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在SOT型磁性存储器( MRAM )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STT-MRAM ( Spin-Transfer Torque MRAM )由于在写入过程中,电子自旋在磁性功能层表面的透射和反射效率不同,写入电流本征上是不对称的,而SOT-MRAM ( Spin-Orbit Torque MRAM )由于写入机理上不存在自旋透射和反射的差异...
-
福建物构所宽色域激光显示用窄带绿色荧光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2021-10-28
光源是投影显示的核心部件,其光学性能决定了系统效率和成像质量。鉴于此,近年来基于“蓝色激光+绿色荧光转换材料”的技术方案引起研究者关注,开发可补偿“绿隙”的高效绿色荧光转换材料是实现该技术的关键。?在另一项工作中,该团队针对窄带绿色钙钛矿纳米晶耐激光辐照阈值低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钙钛矿纳米晶发...
-
中国科大等成功实现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
2021-10-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 ,实现了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现有理论, “祖冲之二号”处理的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
-
研究揭示介观自组织反向传播机制助力AI学习
2021-10-25
在人工智能领域,人工神经网络中被广泛使用的反向传播算法( Backpropagation , BP )采用全局优化策略,其性能卓越,但学习过程能量消耗大,缺乏灵活性。研究团队受到该机制的启发,对SBP的反向传播方向(第三个方向)单独构建数学模型(图1A ) ,重点描述了神经元输出突触的可塑性可以反向传播到输入突触中(图1B )...
-
苏州纳米所在制备出高导电MXene气凝胶纤维
2021-10-25
气凝胶纤维能够将气凝胶的轻量化和介孔特性与纤维的柔韧和细长特性相结合,在智能织物、柔性电子和透明光学等领域颇受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气凝胶团队采用动态溶胶-凝胶湿法纺丝和超临界干燥联用策略,制备出具有高导电性、高取向性且具有优异电热/光热双响应性的Ti3C2Tx ? MXene气凝胶...
-
中国科大等实现金属间化合物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普适性合成
2021-10-25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梁海伟课题组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水江澜课题组等合作,发展了一种高温硫锚定合成方法学,实现了小尺寸金属间化合物( IMCs )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普适性合成,成功构建出由46种Pt基二元和多元IMCs催化剂组成的材料库。虽然在热力学上, IMCs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无序固溶体合金结构是稳定相,但IM...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