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取得系列进展
2021-06-29
近日,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取得系列进展。在水窗波段,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的峰值亮度比同步辐射高十亿倍以上,具备横向和纵向相干性,能够为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提供研究工具,还可为在建的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技术研发提供支撑。该装置将与已建成的上海同步...
-
研究揭示二维荧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片在水中离子检测传感的应用优势
2021-06-29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部通过系统研究二维( 2D )荧光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MOFs )纳米片及三维( 3D ) MOFs块体对水中离子的检测性能,揭示了2D MOFs纳米片在荧光传感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其中, 2D MOFs纳米片由于具有超薄的形貌、更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更多暴露的活性...
-
宁波材料所在超轻超柔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6-29
轻薄柔有机太阳能电池( OSCs )是新一代电源的理想选择之一,特别是对于可穿戴电子系统(如电子纺织品和合成皮肤)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使得刚性OSCs的能量转换效率( PCE )得到迅速提高,但超薄超轻OSCs的发展仍然滞后,限制了其在机械柔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高效率超轻柔OSCs领域取得进展,通过基于超薄...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型笼目结构超导体研究获突破
2021-06-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团队近期在一种新型笼目结构超导体中发现非寻常的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的竞争关系,为理解新奇的电荷密度波和超导态提供了关键性实验证据。在传统电荷密度波和超导共存图像中,进入电荷密度波态后,由于费米面的嵌套打开能隙从而导致态密度的丢失,表现出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相竞争的行为。增加压力...
-
微电子所在集成电路先导工艺源漏接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06-23
近日,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源漏接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10纳米及以下节点,器件寄生电阻已超过沟道电阻使得器件延迟与功耗显著增大。阻率可降低源漏寄生电阻,对提升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提高Si表面杂质激活浓度(Ns)以有效增加接触界面的载流子隧穿概率,是减小接触...
-
微电子所在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1-06-23
近期,微电子所感知中心低功耗智能技术与系统团队在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了兼容近/亚阈值工作区的基础电路单元,可以广泛应用于低功耗智能计算芯片。功耗已经成为制约集成电路发展的重要瓶颈。近/亚阈值技术通过将芯片工作电压降低到晶体管的阈值电压附近或者阈值电压以下,可以大幅降低数字系统的功...
-
Melexis推出Triaxis位置传感器
2021-06-23
elexis 将采用Triaxis 磁传感技术的MLX90421和 MLX90422器件,加入其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中。这些器件主要功能与 MLX90364/5/6/7 器件相同,但还加入了一些额外的增强功能。这些 IC旨在用于某些汽车应用,包括动力传动系统执行器、踏板定位、燃油油位计和传输系统,也适用于工业实施,这些 IC 在功能安全和电磁兼容(EMC...
-
上海硅酸盐所基于金属掺杂的介孔氧化硅纳米药物提出纳米催化医学新策略
2021-06-23
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 MSNs )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孔容、均匀可调的孔径、易于化学改性的内外表面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输运、基因治疗、生物传感器、分子影像、组织工程等纳米生物技术领域显示出良好的性能与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构建出多种金属元素掺杂的空心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并用其负载有机分子药物,...
-
理化所高性能水溶性双光子光功能材料及仿生水凝胶微纳3D打印研究获进展
2021-06-23
微纳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具有纳米精度的3D微纳结构的加工,在一些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围绕水相环境双光子微纳3D打印核心技术,由于现有双光子引发剂的水溶性差、双光子聚合引发效率低,导致制备出的三维水凝胶微结构精度差、细胞毒性大,存在如何提高材料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从而提高结构精细度等科学问题...
-
研究揭示碳化钛表面的钛氧物种与钴的相互作用
2021-06-23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岳峰等与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刘晰合作,在碳化物作为载体的钴基费托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借助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原位表征技术,揭示了还原过程中碳化钛表面的钛氧物种到金属钴表面的原位迁移现象。研究借助于原位电镜技术,结合原子尺度分析能力的电...
-
GaN 低压设计实现紧凑型三相电机逆变器IC
2021-06-21
在电池供电应用、汽车行业和IT基础设施中, 48V技术正在兴起。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弗劳恩霍夫应用固态物理研究所IAF正在研究用于电力电子应用的GaN集成电路,并且适用于48V的低电压条件。他们进一步将三个这样的半桥集成到电机逆变器GaN集成电路中,实现了一种先进的GaN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几年来, GaN-on-Si高电子迁移率晶...
-
科研人员解析出强磁场条件下不同类型磁性拓扑半金属的磁结构
2021-06-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朱文卡、研究员张蕾,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田召明、安徽大学博士刘威等合作,利用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解析出不同类型磁性拓扑半金属的磁结构。同时,研究表明,磁结构和磁耦合对于各种拓扑非平庸量子态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磁性和拓扑非平庸态之间的联系已在...
-
光学微纳操控研究取得进展
2021-06-21
光学微操控(光镊)技术作为微纳尺度下研究物体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其具有非接触、无损伤、精度高等优点,在物理、化学、微机械、生物大分子互作等领域应用广泛。当圆偏振高斯光束经过汇聚后其自旋角动量可转化为轨道角动量,进而使被物体产生轨道旋转。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
-
温域变宽锂离子电池不再“娇贵”
2021-06-21
无人机可在江、浙、沪地区飞行1个小时左右,但在高原地区却只能飞行几十秒;在东北地区冬季或华南地区夏季,电动汽车耗电更快,行驶里程变短……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锂离子电池耐候性差所致。于是,科学家开始将研发重点聚焦在新一代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质体系上。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
-
上海光机所在可见光激光玻璃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6-18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选择ZBLAN基质,通过Dy3 +共掺杂,显著提高了Tb3 +的发光。其中, Tb3 +离子因具有相对简单的能级结构,成为绿光发射潜在的激活离子,但其蓝紫光区域吸收截面较低,这限制了其高功率激光输出。但以往的研究都聚焦于氧化物玻璃基质,对于氟化物玻璃基质尚...
-
上海光机所在光纤时频相同步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6-17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光纤时频相同步研究中取得进展,提出了一种过零检测和优化控制策略的绝对相位标记技术,标记精度达到皮秒级,并成功应用于光纤远程站点间的时间、频率与相位的同时同步与相干传输。在25 km光纤链路下校准了传输延迟,本远地各信号间的相对延迟如下表...
-
宁波材料所在宽温域锂离子有机电解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1-06-17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逐步扩大,从笔记本、手机电脑等便携产品迅速向电动工具、电动汽车以及光伏电站储能等领域扩展。当温度升高时, ADN分子参与溶剂化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EC溶剂分子参与溶剂化的数量降低, TFSI -和ODFB -锂盐阴离子参与溶剂化的数量提高,即更多的锂盐阴离子能参与反应,实现在电极表面生成致密无机...
-
上海高研院在柔性触觉传感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6-17
电子皮肤是通过电学信号的集成与反馈来模拟人体皮肤感受外界刺激(压力、温度、湿度)的新型电子器件。过去几十年,电子皮肤因在智能机器人、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广受关注。在电子皮肤的各种感知功能中,触觉感知功能尤为重要。上海高研院科研人员通过模拟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传感机制...
-
自主路线超导二极磁体场强达到12特斯拉
2021-06-17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场超导磁体团队研制的全国产超导二极实验磁体,在新一轮性能测试实验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磁体在4.2K下两个孔径内实现超过12特斯拉( T , Tesla )磁场强度,达到超导线材临界性能的85%以上。同时,性能大幅提升的下一代高场超导磁体技术,有望在高精度医疗、低损耗电力及交通系统等...
-
金属所在晶界-表面截交线对强度的作用研究中获进展
2021-06-17
作为两种面缺陷间的几何交线,表面-晶界截交线( surface triple junction或STJ )是多晶体材料表面上的常见线缺陷。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海军团队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由于晶界对电化学修饰不敏感,通过电化学控制表面状态并观察其对强度的影响,即可在纳米晶纳米多孔金...
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