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业内热点

业内热点

微信截图_20210830160325.png
国家纳米中心在二维材料范德华界面力学研究中获进展
2021-08-30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张忠、刘璐琪团队等,在范德华界面力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针对同质/异质范德华材料界面力学行为难于测量与表征这一难题。本研究中,科研团队借助侧向力显微镜技术表征转角石墨烯莫尔云纹,实现了对范德华界面洁净度的可视化表征。张忠课题组致力于低维微纳米材料及结构力...


微信截图_20210827110650.png
金属所在纳米多孔金属中观察到反常的均匀-非均匀变形转变
2021-08-27

在多孔材料压缩变形的初始阶段,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一个较长应力平台。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当前纳米多孔金属相对密度较高所致,压缩应力平台可能在相对密度更低的纳米多孔金属中出现。研究发现,随着相对密度升高,纳米多孔金压缩加工硬化率急剧下降,在相对密度提高至~ 1 / 3以上时呈现良好的应力平台,其变形也从均...


微信截图_20210827104606.png
沈阳自动化所外肌肉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2021-08-27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外肌肉机器人领域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控制组以机器人识别与控制的高适应性为目标,受到人体下肢运动的状态驱动与节律/ CPG驱动特点的启发,开展了具备高适应性的人体运动识别与机器人控制方法的研究。沈阳自动化所控制组在康复机器人、脑肌电信号处理等领域开展了...


微信截图_20210827104217.png
上海微系统所在3D电子束光刻技术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8-27

电子束光刻精度极高,通常是二维微纳加工获得最小尺寸的标准工具,如何把电子束光刻的能力拓展到真三维微纳加工是研究的努力方向。至此,陶虎团队已基本完成丝蛋白全套二维和三维微纳加工体系的建立,包括2D & 3D电子束光刻、 2D & 2.5D离子束光刻、 2D紫外光刻、 2D近场光刻、 2D & 3D软光刻、 2D & 3D纳米压印、 2D & ...


微信截图_20210825170544.png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双碳双活性物质的新型锂-硫(硒)电池体系
2021-08-25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对电化学储能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多电子转换反应的锂硫电池具有相对超高的比能量,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低毒无害,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电池体系之一,也是当前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和方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


微信截图_20210825170143.png
上海光机所等在Bi2Se3基超导体极端高压物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8-25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融创中心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在Bi2Se3基超导体的极端高压物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高压技术常应用于探索室温超导体合成、研究多种体系材料的极端物性及探索量子临界现象的物理机制,是一种有效、干净的研究手段。近年来,对于低载流子密度的超导体的超导配对机制依...


微信截图_20210824154325.png
金属所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筛选高性能锂硫电池单原子催化剂
2021-08-24

锂硫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使其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有力候选者,其正负极的主要活性物质分别是硫和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形成可溶的高阶多硫化物从正极扩散至负极,导致正极活性物质的流失以及负极的失活,即“穿梭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部副研究员李波研究小组,采用基于高通...


微信截图_20210824154025.png
研究在强自旋-轨道耦合材料纳米线和超导体复合“岛”中测量出电子奇偶性完整相图
2021-08-24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Q02组特聘研究员沈洁,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Leo Kouwenhoven组、微软-代尔夫特量子实验室、荷兰爱因霍弗理工大学Erik Bakker组合作。为了区别马约拉纳零能模和安德列耶夫束缚态导致的1e周期的库伦振荡的行为, Flensberg提出理论预言:由于马约拉纳零能模的粒子...


W020210823379480055273.jpg
半导体所等完成水下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海试
2021-08-23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水睛”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完成了针对水下礁盘的摸底海试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半导体所研制了水下高分辨率环视摄像机“水睛” ,可实现水下高分辨率大视角的光学成像,具备180 °下视走航观测和360 °原位环视观测两种模式(图。,在约1000平方米海域开展了水下高分辨观测,完成...


微信截图_20210819155850.png
西安光机所等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微通道板
2021-08-19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朱香平课题组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微通道板( Microchannel Plate , MCP ) 。科研人员利用ALD技术在微通道内壁沉积导电层和二次电子发射层功能材料,实现了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分离,避免了传统铅玻璃氢还原工艺中...


W020210806575263047252.jpg
金属所在铝合金中受限晶体结构的扩散行为研究中获进展
2021-08-16

原子扩散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也是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调控材料结构性能的基本过程。金属所博士后徐伟、研究员张波与李秀艳,以及中科院院士卢柯等发现, Schwarz crystal (受限晶体)结构可以显著降低铝镁合金中的高温原子扩散速率,在该合金平衡熔化温度附近Schwarz crystal结构的表观晶间扩散速率比同成分材料的晶界...


微信截图_20210816144250.png
上海光机所在自助溶剂法生长二锑化铈单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8-16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和融创中心研究团队在二锑化铈( CeSb2 )单晶生长和输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晶体工程通讯》 ( Crystengcomm )上。为此,科研人员通过自助溶剂法制备出一系列CeSb2单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 Laue 、电子探针、超...


微信截图_20210816143014.jpg
BluGlass演示了第一个RPCVD隧道结激光二极管
2021-08-16

澳大利亚Silverwater的BluGlass有限公司——开发低温、低氢远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RPCVD)技术,用于制造激光二极管等设备,下一代LED和微型LED–表示,该公司已使用其专有的RPCVD技术首次证明了隧道结激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新型激光二极管原型利用BluGlass独特的RPCVD隧道结技术,多年来开发用于高功率产品,包括...


微信截图_20210730152634.png
金属所制备出高强度高稳定性纳米多孔铝
2021-07-30

纳米多孔金属是脱合金腐蚀过程中自组装形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受制于制备方法,当前纳米多孔金属多限于金、铂、铜、镍等贵金属或较重元素金属体系,其密度高于常规泡沫金属材料。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海军团队在该研究方向上取得进展。科研人员提出在金属铝中构筑纳米多孔结构,一...


微信截图_20210730143822.png
研究基于三明治型核壳结构设计实现稀土纳米晶高效能量迁移上转换发光
2021-07-30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新型荧光探针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和成像中。导致Tm3 +的紫外上转换发光总是与Tb3 +的能量迁移上转换发光相伴而生,基于此类Tb3 +掺杂能量迁移上转换纳米晶的生物应用面临着由Tm3 +紫外上转换发光诱导产生的背景荧光干扰问题。综上,该研究在探究稀土无机纳米晶中涉及纳米尺度能量传递的能量迁...


微信截图_20210730143441.png
电工所在高性能MXene基锂离子电容器研究中获进展
2021-07-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在高性能MXene复合材料制备、 MXene基锂离子电容器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此后,研究人员采用1T-MoS2 / d-Ti3C2Tx作为负极,多孔石墨烯作为正极,组装成的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88 Wh/kg ,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3 kW/kg (以上数据...


微信截图_20210730141919.png
上海微系统所等在二维铁磁体系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7-30

自旋电子器件利用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传递信息,在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方面具有高处理速度和小功耗的优势,与传统半导体器件相比具有更大的潜力和优势。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介导耦合铁磁镍纳米岛,实现了大面积全局二维铁磁体系的制备。研究工作得...


微信截图_20210728110508.png
合肥研究院在氮化钒超级电容器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7-28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研究员朱雪斌课题组在氮化钒( VN )超级电容器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人员采用溶液法在硅基片上制备出多孔VN薄膜,该薄膜显示出优异的超级电容器性能。在硅基片上直接制备VN超级电容器薄膜电极,可实现微型超级电容器器件单元的构筑,有望...


微信截图_20210728102615.png
新型热管理材料可减少处理器上热量的积聚
2021-07-28

在大多数电子系统中,大量的废热通过一系列具有热阻的器件层和接口从热点散发到散热器。研究人员使用变质异质外延技术发展GaN-on-BAs结构,并测量了250 MW m-2 k-1的热边界电导,通过使用具有可变宽度热源的GaN – BAs结构的实验数据来确定和研究GaN晶体管的热点温度,并开发了器件集成并提供了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


微信截图_20210727134839.png
宁波材料所在气流传感系统研究中获进展
2021-07-27

自然界中,生物体拥有复杂的感官系统,可对机械、温度、湿度和其他不易察觉的外部刺激(如气味、光线、声音、微风等)做出反应,有效地感知环境信息。由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杂化形成特殊的微弹簧结构,导致在气流刺激下接触电阻急剧变化,赋予该气流传感器优异的传感性能,包括超低的流速检测下限( 0.0176 ms-1 )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