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业内热点

业内热点

微信截图_20210415082113.png
石墨烯复合硅碳负极材料及其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研究获进展
2021-04-15

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等终端产品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日益增强。目前,产业界主要采取硅碳复合路线来提升硅基负极应用水平,450 mAh/g以下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循环性、倍率性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应用要求,450 mAh/g以上的硅基负极应用还存在技术难点。高比容量的硅碳负极材料嵌/脱锂过程体积膨胀巨大,循环过程中...


W020210413319897338849.jpg
中国科大集成光学芯片领域新进展,实现高效光子频率转换
2021-04-13

来自中国科大的消息显示,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集成光学芯片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邹长铃研究组在集成光子芯片上实现了基于微腔简并模式的高效光子频率转换,并进一步探究了微腔内的级联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跨波段的频率转换和放大。据悉,相干光学频率转换在经典和量子信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通讯、探测、传...


微信截图_20210412085341.png
紫外光照射对氮化铝导电性的影响
2021-04-12

氮化铝具有6.1eV的超宽带隙,这对于制造大功率和高压电子产品而言具有诱人的吸引力,同时在约200nm波长范围内兼有深紫外光电子学的潜力。宽带隙材料在实现高电导率方面具有挑战性。改善AlN中的电导率涉及降低螺纹位错和铝空位硅(VAl-nSi)络合物的密度。这些缺陷通过俘获浅至约70meV供体态的电子,降低了硅作为掺杂剂的...


W020210331600023302570.png
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布洛赫震荡和瓦尼尔-斯塔克局域化模拟研究获进展
2021-04-12

 集成有多个量子比特的超导处理器是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的重要方案之一,由于其每个量子比特可独立程序化调控,不同量子比特可通过谐振腔产生纠缠,易于实现由单比特和多比特逻辑门构成的量子线路,从而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此外,超导量子处理器本身的哈密顿量可以直接对应特定的量子系统,可研究不同物理的量子模拟,利...


微信截图_20210412083230.png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柔性复合相变材料膜并应用于可穿戴光-热管理器件
2021-04-1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热化学研究组研究员史全团队在柔性相变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通过简单易行的策略合成了石墨烯基的复合相变材料膜,并将其应用于可穿戴的光-热管理器件。该复合相变材料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储热能力、光热转化能力,为智能可穿戴光-热管理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变储能材料能够在相对...


微信截图_20210409083524.png
研究提出利用缺陷位点锚定金属单原子实现对锂离子动力学催化
2021-04-09

便携式智能器件与长续航动力汽车的发展对可充电的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金属锂电池因其高比容量(3860 mA h g-1)和较低的标准电压而受到关注,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然而,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仍面临不可控的锂离子动力学问题,如不可控的锂沉积和溶解行为、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EI)界面的反复生...


微信截图_20210409081557.png
一种新的超宽禁带半导体制造工艺
2021-04-09

超宽禁带半导体是指禁带宽度大于3.4eV的半导体材料,它的击穿电场、热导率、电子迁移率等性能,以及耐高压、耐高温、高频、抗辐射的能力均优于现有大规模应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超高压电力电子器件、射频电子发射器、深紫外光电探测器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在蓝宝石衬底...


微信截图_20210406111355.png
上海光机所在可重构矩形光学滤波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1-04-06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可重构矩形光学滤波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基于高精度光栅局域温度控制技术,实现滤波带宽、中心波长可调的矩形光学滤波器研制。该技术有望克服传统光学滤波器滤波带宽、中心波长、矩形度难以满足光通信系统的限制,有效满足微波光子学、精密光...


微信截图_20210406110136.png
研究发现内共生氮化锂/纤维素层可延长锂金属负极循环寿命
2021-04-06

锂金属具有理论容量密度高( 3860 mAh/g ) 、电化学电势低( - 3.040 V vs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张洪章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锂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科研人员在电解液中引入一种新型添加剂— —硝化纤维素,构建内共生的氮化锂/纤维素双层SEI ( ES-DSEI ) ,...


微信截图_20210331165341.png
深圳先进院等利用柔性自驱动设备实现对神经可塑性的双向调节
2021-03-31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智能中心研究员詹阳团队、神经工程中心研究员李光林团队同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合作,制备出自驱动柔性可穿戴神经刺激器,实现对神经可塑性的双向调节。为了突破这一技术难题,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自驱动柔性可穿戴神经刺激器,通过产生高频和低频脉冲两种模式,诱导长时程增强或长时程...


微信截图_20210331165218.png
大连化物所等基于在线表界面表征发现储能电极的表面效应
2021-03-31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傅强团队与大连化物所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桅,浙江大学教授高超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川等合作。理解二次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储能过程亟须原位在线...


微信截图_20210331095657.png
基于液态金属的可拉伸电子器件
2021-03-31

可伸缩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可穿戴电子产品、皮肤电子产品、软机器人和生物电子产品。2021年2月18日,香港理工大学郑子剑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可拉伸的导体,它是通过简单地将液态金属涂覆或印刷在静电纺丝弹性体纤维垫上而制成的,并把这种可拉伸的导体称为“液态金属纤维垫” ( LMFM ) 。LMFMs通过三个...


W020210330405733913710.jpg
中国科大等在相互作用诱导的轨道陈绝缘体理论研究中获进展
2021-03-3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际量子功能材料设计中心物理系教授乔振华研究组,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教授Dong-Ning Sheng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Hong-Chen Jiang合作,在相互作用诱导的轨道陈绝缘体理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当J进一步降低时,体系进入完全极化的铁磁相,并具有量子化的反...


微信截图_20210330155958.png
中国科大石墨烯磁性调控研究获进展
2021-03-3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闫文盛研究组与副研究员孙治湖合作,通过磁性金属原子精确可控掺杂的策略,实现了二维石墨烯的室温铁磁性。为了克服将过渡金属原子嵌入石墨烯晶格的巨大势垒,研究组采用Pauling电负性高于C元素( 2.5 )的N元素( 3.5 )进行共掺杂,利用N原子构造锚定位点,将Co原子牢固...


微信截图_20210330152336.png
合肥研究院二维铁电隧道结研究取得进展
2021-03-30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研究员郑小宏课题组在基于二维铁电材料的铁电隧道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计算发现,在金属Au.( 010 )与二维铁电材料In2Se3接触的体系中,铁电材料的铁电性仍然存在,且由其构建的铁电隧道结达到约104%的巨电...


微信截图_20210330151957.png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新型“双高”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件
2021-03-30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在混合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构建了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类似工作机理的摇椅式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器件,并通过电极容量和动力学“双匹配”策略。上述设计使得器件正负极具有高度匹配的容量和倍率...


微信截图_20210329141031.png
国家纳米中心在钙钛矿-氧化锌异质结的光电性能研究中获进展
2021-03-29

钙钛矿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系数和载流子迁移率、较低的缺陷态浓度等优异的光电性质,近年来引发学界关注。氧化锌可以钝化钙钛矿并消除其表面和晶界上的陷阱态,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从而改善其光电性能。?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孙连峰课题组与研究员谢黎明课题组合作,设计制备出一种三维钙钛矿— —一维氧化锌...


W020210326329464985990.jpg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高面载量低弯曲度指状孔钠离子电池电极
2021-03-26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副研究员郑琼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钠离子电池超高面载量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但由于钠离子具有较大的相对原子质量及粒子半径,且其在电极中嵌入与脱嵌动力学差,使得钠离子电池较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偏低。结果显示,得益于...


微信截图_20210325164043.png
单分子晶体管器件研究获进展
2021-03-25

当器件的小型化趋势使得晶体管的尺寸进入到深纳米尺度的领域(< 10nm ) ,量子效应作用渐显。对极小晶体管器件探索的一种方法是把世界上最小的功能单元-单个小分子嵌入到电路中构成单个分子的场效应管进行研究,这样的器件只有当分子能级与电路中电子能量相同时才会体现出信号的急剧变化,分子的能级可以通过电场效应进...


W020210325520947674131.jpg
高能量密度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2021-03-25

目前,基于锂离子插层化学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已无法满足各种新兴领域对锂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因此,以高能量密度著称的锂金属电池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相比含有负极材料的锂电池,无负极锂金属电池失去了负极宿主材料的保护或来自负极侧的锂补偿,在循环过程中任何不可逆的活性锂损失均会直接体现在电池容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