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创制碳家族单晶新材料
2022-06-23
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 …新型碳材料领域的每一次发现,都对人类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碳碳成键的反应收率不是100% ,且反应不可逆,因此使用传统化学反应自下而上通过分子‘垒砖头’的方法制备二维团簇碳材料单晶几乎无法完成。对此,团队通过5年潜心研究,最终在常压下,利用掺杂聚合-剥离两步法,成功...
-
研究人员发现纯硅-28纳米线的导热效率比天然硅纳米线材料高150%
2022-06-14
在每个微芯片中都有数百亿个硅晶体管,它们引导电子进出存储单元,将数据位编码为 1 和 0,即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电流在硅晶体管之间流动会产生热量。尽管硅是一种良好的电导体,但当它被缩小到非常小的尺寸时,它就不是一种良好的热导体——当涉及到快速计算时,这对微型微芯片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在其自然形式中,硅由...
-
我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2-06-13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员带领的联合团队在铁基超导材料锂铁砷中首次实现了大面积、高度有序和可调控的马约拉纳零能模格点阵列,这一发现向着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迈进了一步。2018年,高鸿钧研究团队与丁洪研究团队合作,利用其自主设计组装的国际顶尖水平的极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谱联合系统,精确测量了铁基...
-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2-06-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把舵领航。近 10 年以来,科技界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
科技强国 薪火相传
2022-05-30
今年的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形成历史交汇,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竞争焦点,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
-
石墨烯辅助电极转印“三步走”
2022-05-23
尽管芯片制程已经一步步逼近物理极限,人们对集成电路性能和尺寸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该技术以锗基石墨烯晶圆作为预沉积衬底“生长”金属电极阵列,并利用石墨烯与金属间较弱的范德华作用力(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实现了任意金属电极阵列的“撕下来”和“贴上去” — —无损转移,且转移成功率达到100% 。为解决这一...
-
微电子所荣获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
2022-05-08
近日,由科技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朱慧珑研究员课题组的“垂直自对准环栅晶体管集成制造技术”项目,从全国2724个报名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以领域赛和全国赛两次均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斩获本次大赛的最高奖项— —总决赛优胜奖(共36项) 。研...
-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20周年
2022-05-07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启动20年来,院士专家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作了2000余场次的科普报告和讲座,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当前,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普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水平和民族创造能力,迫切需要树立‘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
-
我国实现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
2022-05-06
光纤振动传感以光纤作为传感器进行振动感知,通过利用单根光纤同时实现振动监测和信号传输,由于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结构简单、分布均匀等优点,在结构健康监测、油气管道泄漏监测、周界防护和地震监测等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当前,光纤振动传感多使用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
-
微电子所在纳米森林的湿度传感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2-04-28
近日,微电子所新技术开发部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的毛海央团队和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的周娜老师合作在纳米森林的MEMS传感器集成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呼吸是支持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过程。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病、肺炎、支气管炎、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会引起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湿度传感器可...
-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动机’”
2022-04-27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登台格致论道讲坛,阐述了他对基础研究、科学自信、文化自信之间关系的理解。”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讲坛“基础科学”系列专场的第二期“使命之心”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等六位来自表观遗传、作物育种、动物保护、清洁能源等不同领域的中国科学家登...
-
清华大学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
2022-03-24
晶体管作为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栅极尺寸能让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并带来性能的提升。Intel 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 1965 提出:“集成电路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微处理器的性能提高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这在集成电路领域被称为“摩尔定律”。过去几...
-
二维材料在异构电子学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2022-03-24
基于二维薄膜的MEMS应用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振荡器、共振质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热辐射计。在这些二维材料中, SPE近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打开分布式量子网络的大门,其中光子量子位可以作为互连,使遥远的静止量子比特,例如自旋量子位,进行纠缠。例如,将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或石墨烯调制到倾斜...
-
我国科研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2-03-18
晶体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根据信息资源词典系统报道,目前主流工业界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12纳米以上,如何促进晶体管关键尺寸的进一步微缩,引起了业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
魏少军:微纳系统集成将延续摩尔定律
2022-03-16
3月15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在2021第十九届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年会( CSPT.上指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前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是以加工为主要特征,无论是晶圆制造业,还是封测业,都是在为别人加工,甚至设计业也是在为别人加工,自身的产品很少...
-
科学家首次实现亚1纳米栅极长度晶体管
2022-03-16
晶体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该晶体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为进一步突破1纳米以下栅长晶体管的瓶颈,任天令研究团队利用石墨烯薄膜超薄的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作为栅极,通过石墨烯侧向电...
-
2分钟实现石墨氧化 石墨烯制备取得重要进展
2022-03-15
氧化石墨及其剥离产物氧化石墨烯,作为规模化制备石墨烯的关键前驱体,在许多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在科学研究及工业制备中,主要以1958年提出的Hummers法为基础,利用强氧化剂在浓硫酸体系中对石墨进行化学氧化,进一步剥离得到氧化石墨烯。近些年研究人员针对Hummers法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但由于氧化剂在石墨层间扩...
-
微电子所在多模态铁电存算一体FinFET器件与单元电路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2022-03-11
受制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下“存储墙”问题,芯片的算力难以进一步提升,限制了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内计算是非冯诺依曼架构下提高芯片算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铁电晶体管( Fe-FET )的存算融合电路由于具有低功耗、高CMOS兼容性以及无损读出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一种存内计算的技术方...
-
初心不可改 薪火不曾熄
2022-03-09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钱学森先生‘科学家办教育’ ,着力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不薄今人尊古人?一提起科学家精神,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老一辈科学家。”他说,如果把从无到有开辟了“两弹一星”等伟大事业的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前辈称作共和国的“第一代科学家” ,如今80岁上下...
-
她用微纳传感器探测神经信号
2022-03-08
从2022年元旦至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蔡新霞研究员与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在超净间和实验室忙碌一项新任务——“神经微纳传感器检测与光电调控研究”。作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由她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微纳传感技术”项目于今年正式立项。多年来,她和团队深耕于此,并联合了一批纳米科学...
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