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园地 >>  业内热点

业内热点

微信截图_20211213103105.png
合肥研究院在三维各向异性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2021-12-13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在层状MoAlB单晶的生长及三维各向异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Small上。材料的结构和化学键各向异性通常与电子能带结构的各向异性有关,因此将面内各向异性层状晶体结构与化学键各向异性相结合,有望实现三维各向异性的声子振动、电...


微信截图_20211202165153.png
宁波材料所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上取得系列进展
2021-12-02

在目前已知的正极材料中,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放电比容量高达300mAh/g ,是当前商业化应用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放电比容量的两倍左右。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研究员刘兆平团队长期致力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开发,围绕降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循环过...


微信截图_20211202164635.png
化学所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制备获进展
2021-12-02

研究析氢反应(HER)催化剂用于高效产氢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Pt/C被认为是高效的HER催化剂,然而,由于资源稀缺、成本高以及可能引起重金属污染,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可替代的非金属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二维有机框架薄膜材料是有机化合物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形成的二...


微信截图_20211201170728.png
中国科大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的最优检测
2021-12-01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为了解决高维纠缠检测这一难题,研究组曾利用基于保真度的纠缠目击方法检测了32维的两体最大纠缠态,保真度达到了世界上最高水平【 Phys . Rev . Lett . 125 , 090503。针对这一困难,研究组与理论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最优的量子纠...


W020211201526727816615.png
中国科大研制出基于光学薄膜的平面型显微成像元件
2021-12-01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张斗国研究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光学薄膜的平面型显微成像元件,用作被测样本的载波片,可在常规的明场光学显微镜上实现暗场显微成像和全内反射成像。利用一块光学薄膜器件,在常规的明场显微镜上(图2a ) ,可同...


微信截图_20211129142352.png
工程热物理所在高空太阳能无人机轨迹规划研究中获进展
2021-11-29

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无人飞行器实验室团队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开展了基于能量优化的太阳能无人机轨迹规划研究。研究团队利用强化学习算法,借助神经网络实现将动态轨迹生成向端到端控制的转换,设计并建立完整的高空长航时太阳能飞机数值仿真环境以及强化学习框架(图。结果表明,采用强化学习控制器的...


微信截图_20211126145659.png
大连相干光源完成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安装调试
2021-11-26

近日,大连相干光源完成一项重要升级改造工程,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安装调试完成并顺利出光。大连相干光源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建设工程持续约10个月,完成了该工程的机械安装和束流调试,相继实现了第二条波荡器束线的自放大自发辐射( SASE )和高增益谐波放大( HGHG )模式出光,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预期。第二条波荡器束线...


微信截图_20211124163723.png
精密测量院准晶高次谐波辐射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2021-11-24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激光诱导超快电子动力学课题组在准晶高次谐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有研究表明气体、等离子体、晶体和液体均能够产生高次谐波辐射。近年来,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了晶体高次谐波辐射研究,但晶体较低的损伤阈值限制了高能光子的产生。准晶具有有序性,却不具有平移对称...


PR139-GaNFast-GaNSense.jpg
纳微半导体推出全球首款智能GaNFast氮化镓功率芯片
2021-11-22

2021年11月5日,纳微半导体(Navitas Semiconductor)宣布推出新一代采用GaNSense技术的智能GaNFast氮化镓功率芯片。GaNSense技术集成了关键、实时、智能的传感和保护电路,进一步提高了纳微半导体在功率半导体行业领先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同时增加了纳微氮化镓功率芯片技术的节能和快充优势。GaNSense技术集成了对系统参...


微信截图_20211122112758.png
科学家研制出“最纯”半导体
2021-11-22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研制出世界上最纯净的砷化镓样品。砷化镓是一种半导体,可为手机和卫星等提供动力。研究小组将材料烘焙至每100亿个原子中仅含1个杂质的高纯度,这甚至超过了用于验证1公斤标准原型的世界上最纯的硅样品。由此生成的砷化镓芯片是一个铅笔头上橡皮擦大小的正方形结构,使得研究小组能够深入研究电子的本质...


未标题-1.jpg
GaN Systems融资1.5亿美元加速GaN市场创新和应用
2021-11-19

加拿大GaN Systems Inc宣布了一轮1.5亿美元的增长资本融资,以加速GaN技术在汽车、消费品、工业和企业市场的创新和采用。这一轮融资由富达投资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牵头,新的战略投资者Vitesco Technologies也参与了这一轮融资。现有的投资者还包括宝马风险投资公司。GaN Systems表示,随着全球电力电子公司从...


W020211118501559637755.jpg
国家纳米中心在大脑神经调控与读取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2021-11-18

前期,团队利用微纳加工技术和生物相容性纳米材料,发展了一系列新型柔性神经电极技术,包括可注射式柔性神经电极( Nature Nanotechnology , 2015 , 10 , 629 ) 、基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柔性全碳神经电极( Nano Letters , 2017 , 17 , 71 ) 。?论文链接? ?图1 ? ( a )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的自组装示意图( b ...


微信截图_20211118102041.png
深圳先进院关于离子交换膜在储能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2021-11-18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汽车电子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慧云团队开发新型离子交换膜,显著提升了液流电池的循环性能与能量效率。在液流电池中,离子交换膜用于防止阴极/阳极短路、避免电解质交叉和副反应发生,同时允许质子传导而保持电池电中性。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基于二维纳米杂化材料...


微信截图_20211119151145.png
深圳先进院开发出可普适于神经界面、水氧化及抗生物污染的电极材料
2021-11-17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纳中心研究员吴天准团队研发出一种普适于神经界面、水氧化及抗生物污染的功能化电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微电极表面(电极直径: 200 mm )修饰铂纳米枝晶材料后,电化学阻抗相比未修饰电极降低了94%以上,阴极电荷存储能力增大了30倍。上述研究成果有效...


微信截图_20211117094247.png
上海光源超导波荡器样机带束测试获得成功
2021-11-17

近日,上海光源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超导波荡器样机完成了储存环上的大流强带束测试,这表明我国已掌握超导波荡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重要的实质性进展。2013年,上海光源组织磁铁、机械、真空、低温和电源等专业组,对超导波荡器的相关技术展开实验研究,包括超导磁体及恒温器的设计、超导线圈的绕制、磁体的冷却、...


W020211105539636501950.jpg
二维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2021-11-16

超薄金属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性能独特的二维材料,已在催化、电子/光电子、能量存储和转换、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日,该团队研究人员在一锅法制备二维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发展出一种晶种生长- Galvanic置换反应-自组装方法,构建出钯( Pd )片内嵌金( Au )纳米颗粒的...


微信截图_20211116093318.png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具有超高储锂性能的三维锗-碳炔材料
2021-11-16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碳基材料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制备了一种由线性丁二炔键通过sp3 -杂化锗原子构成的类金刚石骨架的三维多孔材料—锗-碳炔( Ge-CDY ) ,并对其电子结构、带隙及锂存储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得到一种结构稳定、具有良好导电性且对碱金属原子具有良好储存能力的三维富sp -杂化碳材料...


W020211110413599459658.jpg
苏州纳米所单手性碳纳米管高纯度分离技术研究获进展
2021-11-12

单手性碳纳米管是一种颇具前途的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具有确定的能带结构和近红外吸收发射特性,在碳基集成电路、红外光探测器与量子光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下一代碳基电子的核心材料。研究团队与国内多个团队合作,发现这些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在碳基集成电路和多功能电路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Adv . Mater ...


微信截图_20211111171900.png
室温红外探测与仿生动目标探测研究获进展
2021-11-11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胡伟达与复旦大学教授周鹏合作,在范德华尔斯异质结室温红外探测与仿生动目标探测领域中取得进展。在室温红外探测方面,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范德华尔斯单极势垒结构的红外探测器,突破了传统材料的晶格匹配与能带匹配的限制。进一步,在仿生动目标探测方面,上海技物所团队构建了更为复杂的三...


微信截图_20211111171616.png
科学家精确测量中子的电磁结构
2021-11-11

北京谱仪Ⅲ ( BES Ⅲ )国际合作组精确测量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并观测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1998年, FENICE实验首次测量了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光子-中子相互作用强于光子-质子相互作用,与夸克模型预期不符。解...